课堂教学的实践成效

(二)课堂教学的实践成效

这轮课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的《会跑的“黑板”》,教师经历了“观尝试课—议课—观改进课—再议课”的完整过程,都以学生为观察对象,观察员认真记录教师的提问、学生的作答、教师的理答,并借助理答分析表判断这些理答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的作用,试图梳理出“好”理答的类型、特征。

比较两次课的数据可见,执教教师的激励性理答下降了23.8%,诊断性理答上升了4.2%,发展性理答从11.8%上升到20.6%,尤其是追问由7次增加到18次,引导性理答由2次增加到6次。从尝试课中的“激励性理答”占据主导,到改进课中的“诊断性理答、发展性理答”逐步上升,除了掌握一些“理答”的策略之外,其实问题的设置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例如,杨老师在课后观课反思中这样写道:

第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第二小节“有一天,安培在街上散步。街上的行人、车辆来来往往,很热闹。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原来,他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设置的问题有以下几个:你看到了什么?(预设答案: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安培看到了吗?(预设答案:他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为什么?(预设答案:因为他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预设答案:他思考问题全神贯注。)

第二次教学活动中,学生带着教师的要求“从安培的哪些表现中看出他的全神贯注”,去默读2至5小节,读完后围绕该问题进行交流,因此没有对第二小节再设问。学生抓住关键句(文本第二句),联系第一句和第三句来谈自己的理解。

不难看出,第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这一小节切割成三句话,用4个问题进行串联,逐句理解。4个问题都为封闭性问题,答案是现成的,也是唯一的,学生只需记忆课文的答案就能回答,因此,教师的理答也变得很简单,基本是激励性或诊断性理答。这样的教学看似顺利流畅,实则无效,满堂问,碎碎问,必然丧失了潜心会文的能力和阅读方法的习得。

而第二次教学活动中,教师以一个问题贯穿全文,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过程是:首先在默读2至5小节时要边读边思;其次是从每个小节中寻找到关键的句子,从关键句中寻找到关键词;再次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最后结合文本、组织语言进行交流。以一个开放性问题替代四个封闭性问题所带来的变化就是,学生进行了阅读策略的训练(默读,边读边思;搜索重要信息如关键句、关键词),理解能力的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为完成以下教学过程,教师的理答也随之发生变化,追问为什么,以体现学生的思维路径,转问他人意见,以拓宽思维的空间。

由此可见,记忆性问题较多时,激励性理答和诊断性理答出现频次较多。而开放性问题较多时,引导追问性理答出现频次增多,适当的问题设置带来教师理答方式的转变,带来学生学习过程的转变,最后发生变化的必然是学习效果。

(2015-1-8,研修日志)

对此,执教者李老师也专门写了文章进行回应:

理答的前提是有“答”可“理”。如果设置的问题小而浅,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回答问题,教师可以毫不犹豫地激励表扬,看似课堂上师生互动生动热闹,实际上却是毫无效果的。

在低年级教学中,理答似乎属于教学技巧层面,可以通过模仿或他人指点习得。一旦年级升高,追问艺术却需要教师对学生答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文本解读有深入的见解,这样才可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有“问”可“追”。

(2015-1-8,研修日志)

陈老师也认为:“很多时候,‘理答’似乎只是教学技巧,一旦需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的养成发挥作用,则牵涉到教师是否有完善的学科知识,是否对语文教学有足够的认识。”

邬老师也有自己的见解:

通过此次课堂观察,尤其是通过两次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的比较,我们发现了理答最为“适切”的形态,以及背后的秘密。也许,这样的理答不是最“美丽”的,不是最能凸显教师的个人风采的,但绝对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我们相信,即使是职初教师、普通教师,“好”理答也是完全可以炼就的一种能力,一种教学智慧。

(2015-1-8,课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