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本章结语

五、本章结语

尚德实验学校所有的案例老师的成长都是投入了大量时间,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历经各种挑战和挫折之后获取的。课例工坊带给教师的发展和变化也是不同的。有些教师通过主动投入其中,并受到“刺激”之后,可以有意识在日常工作场所使用那些“新工具”解决老问题。更有少数教师不仅满足于现有教学,而且将视野转向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的提升上,我更愿意称之为用新工具解决新问题。

这些工具的“新义”不仅在于本身是新鲜的,而且在于各类教育主体不断探求改革道路而“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实践。教师在主动迎接这些“刺激”的过程中,课例工坊更愿意做那些撬动问题的“新工具”,不仅是积极回应那些课堂中即时的问题,更希望教师用“社会文化”的视野去主动回应知识经济急速发展中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挑战,尽可能“自营”发展去拥抱终身学习的客观要求。

【注释】

[1]本节部分内容已经发表在2021年8月的《教育》(教学科研)第72—75页,题目为“走向自主: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中教师反思的个案研究”。

[2]施澜.职初教师和经验型教师应用元认知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0(07):71.

[3]贾炜.深化课程改革需要改变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17(1):1.

[4]彭新强,李杰江.元认知:学会学习的核心\[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研究所,2008.

[5]张勇,徐文彬.课例研究与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J\].教育导刊,2014(03):50-51.

[6]Schraw,G,& Moshman,D.(1995).Metacognitive Theories.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7(4),351-371.

[7]魏戈.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117.此部分的写法借鉴参考了魏戈博士在该书中描述的个案分析。

[8]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3):44-49.

[9]辛涛.教师反思研究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03):99.

[10]这部分是与该校语文教研组组长邬强波老师合作完成的,邬老师主要负责了研究结果部分的撰写,我们对整体的写作进行了充分讨论。之所以邀请邬老师参与,是想能够让通过分析与撰写增加一个反思的维度。在超越已有经验判断基础上,超脱具体情境展开讨论。进而为今后的工作探寻某种清晰可见且可把握的教研组发展路径。与我而言,更是一次深度“碰撞”的良机。

[11]Sherin,M.G.(2007).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vision in video clubs.In R。.Goldman,R.PEA,B.Barron,S.Derry.Video re-search in the learning sciences(pp.383-395).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12]田兰,张志祯.教师专业眼光的内涵与发展途径\[J\].当代教师教育,2015,8(01):35-40.

[13]Seidel,T.and Stürmer,K.(2014).Modeling and Measuring th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Vision in Preservice Teachers。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51(4),739-771.

[14]夏雪梅,方超群,刘潇.教师具有“以学为中心”的专业眼光吗:基于视频俱乐部的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90.

[15]同上,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