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与听评课
“解放前,文人相轻,知识经验保守,青年教师不会教书,也不敢问人,既怕同事耻笑,又怕校长解聘,只能偷偷地站在窗外听老教师上课,学点经验。”[20]
尽管有研究者指出早在1917年,京师学务局颁行《中学教授研究会章程》《中学教授研究会分科研究规程》,要求中学成立分科教授研究会,教师每周二次按照中学课程标准所列科目,开展分科研究。会员是担任某科之教员及校长、学监[21]。但是它与建国以来的教研组还是有明显区别,如上所述斯霞清晰描述出这种重要差异。听评课的正规化,作为教研最重要的组织活动,实有赖于结构化的支撑,主要有标准化课程与考试、周教学安排、活动空间、教学负担。[22]
用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听评课,我们不仅要关注听评的对象,也要研究听评的内容以及如何听评。从这个角度再去审视课例研究,它能为课例研究的“细”和“实”提供更多的解释,这种解释反过来又会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课例研究的本质。
听评课可以说是传统学徒制的衍生品之一,往往发生在师傅与徒弟之间。与传统学徒制的不同之处在于,“老带新”不存在竞争和剥削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同教学经验水平的教师之间有着共同的承诺(改善教学)从而进行的互助合作。老教师之所以有资格带教,是因为他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以及教学法超越了新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随着新入职教师学历水平的提升,老教师在学科知识储备方面的优势在不断缩减。此外,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ICT的教学法不仅成为热门也成为老教师面对的挑战。于是乎,听评课的对象逐渐开始扩散,教研组的所有教师都被不同程度地卷入其中。需要补充的是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三人行必有我师”,“向同事学习”的文化也催化了这种趋势。例如:
从同事那里学习某些具体的东西只是从同事那里受益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和同事分享想法,增强了教师学习的动力,使教师的思想更清楚、更明白。此外,小组研讨是一个使人容易受启发的情境。“教什么”和“如何教”之间的互动,为中国教师的数学知识增长提供了驱动力,而同事交流则为这个过程添加了催化剂。[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