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缘起

一、背景与缘起

2008年,浦东新区教育局开展了一项名为“教师教育创新基地内涵发展项目”研究计划,目的是改进浦东新区在职教师培训的模式。该研究计划由五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分别实施,其中“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是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安桂清博士领衔。研究小组其他成员都是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研究员构成的。

该研究小组首要处理的是教师专业发展区域现状的分析,经过调研,他们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校本教研功能异化

校本教研注重行政管理,忽略专业引领。对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而言,教研组发挥着比行政管理机构更重要的作用。然而,被调研学校中的不少教研组却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直接导致了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重于其本质的“专业引领”功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上传下达”并“学习”区教研室的任务与要求,以此作为日常教研主要工作。第二个异化的表现形式为“形式化备课”,非常接近王中男所总结的四点:第一,“名不副实”现象,即“备课的实效性很差,备课内容与实际教学的内容相差很远”。第二,“因为检查,所以备课”的现象,即教师往往“上过课之后,再来补备课,应付差事,敷衍了事”。第三,“备课教案抄抄抄”现象,即“备课抄教案,上课随意上,不按照备课内容上课”。第四,“备课任逍遥”现象,即“无法检测教师备课与否,只因该校教师实行电子备课”。[1]

·教师教学指导与研究指导缺乏一致性

教学改革是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最需要的是通过研究获取教学改革的动力与支持。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没有不断的改革尝试就没有学校的日新月异。教研与科研分条线指导的区域支持模式,使教学指导与科研指导无法形成合力,在同一时空主题下为教师教学改革与专业发展服务。

·区域教师培训课程量少质低

教师发展需要同伴互动的校本研修,也需要区域层面为教师提供开拓视野、学习新经验和新方法的平台,尤其是针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来说,其专业发展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传统整齐划一的讲座式课程模式无法满足教师多样化的需求。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增长不仅来自理论学习,更多来自“做中学”,需要在参与式培训中获得实践性成长。

与上海市的其他区县一样,当时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校本教研,特别是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因此,如何优化校本教研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而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理念以及有效的实践经验指导,但也离不开方法的支撑。换言之,课例研究就成了突破的工具。我们希望在钻研国内外先进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区域本土经验的发掘和实践创新,努力提高课例研究的品质,从而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