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听评什么:回归经验
很多研究者在指出听评课的问题时,都提到了教师授课不够专业。其具体指向:听评课多是经验性,依靠直觉,缺乏专业理性判断[24][25]。人们常问,在讨论经验时我们是在说什么,同理,讨论专业到底是在说什么,这看起来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但是我们有必要再去深究。顾泠沅在回顾行动教育的历史发展时发现,真正起步是多年前的青浦教改经验,并认为“经验筛选”是追求真理的必然路径,教师在备课、执教和分析课堂活动时所做的非正式研究,都必须以广大师生的实际教与学的经验为基础[26]。
顾泠沅的判断是基于科尔布的经验学习理论而得出的,科尔布将经验学习定义为一个通过经验转化获得知识的过程[27]。掌握经验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感觉(诸如视觉、听觉、触觉、感情等感官的刺激作用),这是具体的经验。另外一种方法是通过思考,例如教师通过共同备课和课后研讨施教者的分享。这是抽象经验,也被称为理解经验。在科尔布看来,学习者得到理解经验,不管理论框架和概念是如何简单和基本,它都是不可缺少的。这就意味着经验获得的前提是要有理论和概念,而不是把两者简单机械对立来看待。把经验与专业对立起来的表述,只有在改革的政治背景下才可能是合适的。
在研究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学科知识差异的问题中,徐碧美通过对中国香港一所中学的四位英文教师长期个案追踪分析发现,专家教师的学科知识的发展首先是有意识的思考和对经验的反思,因为这种“抽离式思考”使专家避免了眼光狭窄,另外一个有效途径是,将正式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这种互动深深扎根于来自具体工作环境的实践经验。[28]
我们仍然需要回到经验重新看待问题,当我们在讨论听评的内容时,不能脱离“备什么”的问题,这是因为听评课是备课的有机延伸,这也是尊重执教者的具体表现。例如,于漪老师谈到自己年轻时的“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第一次备课就是摆进自我,不参考任何资料,第二次备课时广泛涉猎,而第三次备课就是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在于漪看来,备课同样是听评课的一部分,特别是第三次备课,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评课,同样聚焦在教学改进层面。
而斯霞的备课是:“反复阅读教材,仔细体会作者的意图,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层次,掌握重点和难点;对于课文的字、词、句、篇和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29][30]她特意强调了“要瞻前顾后,新旧联系”以及“要从多方面充实自己”等要求。一般认为,这是教师在教某一特定年级课程时需要拥有和运用的知识,是对这个学科的本质性知识如特定的专题、过程、概念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马立平进一步做了解释,教师的学科知识与不教书的人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的学科知识的特殊特征可以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课题中获得。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某个课题,教师往往在这些课题内部和课题之间寻找联系,而这些联系对于外行来说是隐含的,就像斯霞所形容的“瞻前顾后与新旧联系”。
不同于美国教师,中国教师往往会提及知识包,有些是无意识的,有些则不一样,这可能与学科知识的差别有关联。这些知识包除了概念性的连接外,还有一种解释性的连接,或者说过程性的支持的联系。
例如,斯霞在处理《一定要争气》课中生物学家童第周作为第一人成功剥离青蛙卵外膜实验的意义和价值时,请教了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明白剥离是为了人工授精,剥离的不是外膜,而是里面的一层薄膜。“只有完全弄懂了课文,才能把课文讲述的知识理直气壮地、有声有色地传授给学生”。
马立平在研究中美数学教师的差异问题时发现,重视学科内容知识是中国教师普遍的特点。尽管与学科内容知识相比,教学的其他方面得到的关注更多,大部分是因为看上去它们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但是即使是使用了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也会发现和提出一些能够引导更加深入理解学科的问题——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而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学习潜在价值,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学科知识内容的质量。
我们常常听到“三备”:备教材、备教学、备学生。下面,我们用马立平的博导舒尔曼(Shlman)提出的教师知识体系来分析。“备教材”,主要是聚焦在学科知识,也就是马立平所言的“教师教某一特定课程时需要拥有和掌握的知识”[31];“备教学”就是学科教学法内容知识(如何教的知识),用让别人能够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去表达与归纳学科知识;最后一个就是情境性知识,教师的知识是在对具体情境的回应中发展的,这种情境往往指向在具体情境中的鲜活的人与事,尤其是学生,换言之就是如何适应个别差异化的学生需求。
通过跨国比较和历史分析,我们应该清醒意识到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教研中的宝贵财富;通过理论化分析,我们更加清晰认知到教研中听评课并不是盲目和随意的,尽管有其无意识的追求倾向,但是“三备”所代表的朴素经验或者说是缄默性知识,恰恰是专家教师成长中必不可缺少的知识基础。在这个意义上,经验与专家知识并非形成对立关系,而是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这种可能首先就在于谁有意识地思考和反思,而听评课给予了这种可能实现的机会和情境。[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