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校本课例精修工作坊的追踪与观察
在这一章,我们呈现了一个校本的课例精修工作坊个案,在课例研究课程化的变式中它已经成为重要的取向,不仅在于学校与教师对此有强烈需求,更是因为学校“主动”发展中找到有效推动校本教研的恒常之道。在此个案的描述中,读者能够看到长达七年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三轮工作坊的展开与变化蕴含着教师如何应对不确定性的挑战。
2013年,我开始负责本校的小学语文学科。面对教研活动、教师培训,一系列问题纷至沓来。我校小学部有80个教学班,学生扩招,本学科青年教师不断增多,教研活动的压力增大。传统的校本研修通常会采用专家讲座、师徒带教的方式。专家讲座,虽能保证知识的逻辑性、完整性,但往往是偏向于理论形态,容易陷入空对空的困局;师徒带教,能保证传递更多实践性的、个人化的教师知识,但基本以教学经验的传授为主,而且往往局限于一对一,辐射面比较窄。
我一直思考:如何能将教师畏惧的理论知识与个人急需的实践智慧融于一体,通过教研活动的形式,使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学习真正发生呢?
上述话语转引自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邬强波老师的感受,她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青年教师大量涌入会给传统校本教研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浦东新区2012年启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其意义就在于如何通过区级培训来提升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发展,而在以往这些工作往往都是招聘学校的自主行为。自从项目启动8年以来,新区陆续培训了一万多名新教师。这占据现有在编教师的三分之一强!换言之,浦东新区目前教师三分之一的教师教龄在8年内。
这意味着有经验的教师或者有资历的导师可能成为更少的群体,而“带教”不具有规模化意义上的现实可操作性。这也折射出在尚德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的团队中,其教师平均年龄是在38岁左右,大多数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真正的带教模式,是建立在“一对一”的师徒个性化教研上,而一位导师同时要面对三个及以上的徒弟,这种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这也是邬老师遇到的最大挑战。
课例研究的精修工作坊是不是能够应对这种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