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材分析

三、教材分析

(一)主题

本教材《救小鸡》的主要内容是小鸡不知道自己不会游泳,跳进河里找小鸭玩,因此而发生了危险,小鸭、乌龟跳进河里想办法把小鸡救上岸的故事。故事旨在教育幼儿要注意安全,并在活动过程中萌发令幼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情感。

(二)配乐表演

为儿歌、惊险的场面及救小鸡的紧张情景配乐,产生相应的音响效果,使表演直观、形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小班年龄较小,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如小动物的律动、歌曲,节奏型较简单,可启发幼儿在探索中自己配器,其他惊险、紧张的场面,则需要教师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能力强的幼儿配器,逐渐扩大到全班。

1.为小动物的儿歌配器

(1)小鸭子。

1)用圆舞板按小鸭走路的速度用四分音符的节奏配器,和小鸭律动的节奏一致。

2)“真开心—”:用铃鼓上摇一句一次,表现高兴欢快的心情。

(2)小鸡:用和小鸡叫的音色相似的小铃配器,节奏型和儿歌的语言节奏完全一样,怎样念儿歌就怎样敲,便于幼儿掌握。

(3)乌龟:用圆舞板用二分音符的节奏伴奏,教师可尝试指导一个能力强的幼儿用大鼓用二分音符伴奏,一方面可以稳定幼儿伴奏的速度,另一方面可以表现出乌龟爬的慢、稳而有力的形象。

2.为惊险的场面、及救小鸡的紧张情景配器

(1)“小鸭”“小鸡”“嗵”一声跳进河里时,用大鼓、吊钗敲出二分音符的节奏,敲一声,发出突然的响声,制造出惊险的气氛紧接着用二分、四分音符的节奏,在铝板琴上,连续向上刮奏(),制造出哗啦哗啦流水声的效果。

(2)小鸡呼救:——……

用大鼓、吊钗敲出和语言节奏相同的节奏。,因大鼓声响,吊钗声响且脆,能表出紧张的气氛。

(3)救小鸡。

用大鼓和所有的乐器(小铃、圆舞板、铃鼓),敲出和语言节奏一样的节奏,表现出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合力救小鸡的情景。

3.为歌曲《互相帮助真欢喜》配器

根据歌词内容用圆舞板和铃鼓间隔伴奏,小朋友说说、敲敲,表现出高兴的心情。

(三)音乐

1.小鸭、小鸡、乌龟律动音乐

小鸭、小鸡、乌龟律动音乐的旋律简单易学,适合幼儿分别用四分、八分和二分音符的节奏做律动。

2.(曲四)《互相帮助真欢喜》(曲四)

《互相帮助真欢喜》的旋律简单:中速,易于小班幼儿边表演边唱。

(四)动作建议

1.小鸭子

预备时,两脚稍分开,屈膝稍成外八字形,挺起胸,两臂在体侧,稍近身体,手心向下,手指翘起,模仿鸭子形象。左脚开始,两脚轮留向前迈步(一拍一步),同时身体向左、右摇摆,显出笨拙的样子。

2.小鸡

两手握拳,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指尖并拢,放在嘴巴下,作小鸡嘴,按八分音符的节奏,头向前(或左右摆动),脚走八分音符的节奏。

3.乌龟

脚按两分音符走路,头略抬起面对前方,头颈按节拍向前一伸,向后一缩。两臂曲肋,两手张开,手掌向外,随头颈按节拍向外一伸,向后一缩,表现出乌龟走路慢,头臂从乌龟壳下一伸一缩向前“爬”的形象。

4.乌龟、小鸭救小鸡的动作(乌龟驮着小鸡,小鸭推着乌龟)

扮演乌龟的幼儿走在前边,扮演小鸡的幼儿抱住扮演乌龟幼儿的腰,扮演小鸭的小朋友,推着乌龟的肩膀一起向前走。

(五)难点和重点

1.难点

3个角色在“河里”结合成一组,乌龟、小鸭把小鸡救上岸的动作,对小班幼儿是一个难点,所以要在一、二、三教的配置部分,用游戏的方法逐步练习,先学“小鸭”一一对应地找到小鸡结对游戏→再练习每个“乌龟”找一组小鸭和小鸡,最后3人一组表演把小鸡救上岸的场景。

2.重点:

(1)第一教时。

1)重点反复感受音乐剧——配乐表演《救小鸡》,了解其内容,对配乐朗诵有一个完整良好的印象,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2)在感受过程中初步跟学,小鸡呼救,小鸭、乌龟迎救小鸡的语言,并启发其用声势、动作表现。

3)培养听、看的好习惯,萌发其团结友爱的情感。

(2)第二教时。

1)在感受过程中,启发幼儿学习小鸭、小鸡、乌龟的语言,初步会用对话表演“救小鸡”。

2)为小鸡、小鸭、乌龟的儿歌配节奏乐,并试着用自学的方法学唱(曲四)《互相帮助真欢喜》。

(3)第三教时。启发幼儿根据故事情节、角色的形象及叫声,用讨论、尝试探索的方法发挥想像力,为《救小鸡》中惊险的场面及救小鸡紧张的情景配器。

(4)第四教时。初步要求人人会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