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 第一教时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在熟悉故事,初步会进行故事表演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受音乐和配乐朗诵,初步理解音乐的主要形象(较欢快),以故事内容为线索,了解反应故事内容的不同音乐形象。(音乐节奏鲜明、较欢快的——赶羊上山、羊吃草;音乐较抒情、诙谐——放羊的小孩无聊、骗人;音乐跳跃、有力——农民救放羊小孩的着急心情)
(2)了解戏剧表演的内容,对戏剧表演有一个完整良好的印象,充分享受戏剧表演带来的快乐。并从中受到诚信的教育。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示范表演。
(2)知识准备:幼儿熟悉故事,并会故事对话表演。
三、活动过程
(一)律动:《放羊》
教师:“今天天气真正好,我带小羊去吃草,小羊们‘咩’走喽!”幼儿:“咩……”
在《狼来了》(1)~(16)小节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扮放羊的孩子,幼儿扮小羊自由进场。
(二)语言节奏:儿歌朗诵《好孩子要诚实》
好孩子要诚实

(三)发声:《狼来了》
根据多媒体的内容,用歌声回答教师的问题。

(四)新授
1.初步感受音乐
(1)听一遍乐曲谈感受。“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很好听的音乐,你们听听感觉怎么样?”(很好听)
(2)再听一遍乐曲,引起联想。“你们再仔细听听,这首乐曲在讲一个故事,你们想想好像在说什么事?”
(3)听配乐朗诵:“你们仔细听听,这首配乐朗诵,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出示多媒体汉字(狼来了)。
1)听听配乐朗诵的故事,和我们学过的故事表演《狼来了》一样吗?(一样)
2)复习故事表演《狼来了》。启发幼儿自愿分工扮演角色(狼1人;小孩1人;剩下的幼儿1/3扮羊、1/3扮农民;1/3念旁白)
3)再次完整听配乐朗诵,启发幼儿轻声试着随音乐配语言朗诵。
2.进一步听音乐
启发幼儿在感受的过程中,想像用不同的动作进行表现
(1)分三段欣赏:启发幼儿感受每段的不同音乐形象,并想象用不同的动作初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所表现的不同内容。
1)欣赏(1)~(16)小节音乐:小孩赶羊上山,羊吃草。
①“听听这段音乐,听上去怎么样?(很高兴)好像说的是谁?”(放羊的小孩赶着羊群上山,羊在吃草)“放羊的小孩是怎么放羊的?”(很高兴地放羊)启发幼儿听音乐做出放羊的动作与表情。(放羊小孩甩鞭子,赶羊上山向前走,嘴里说“咩……咩……”)幼儿说出,教师做出动作与表情并启发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学做。
②“羊做什么动作?”(向前走、吃草、顶角、嬉戏)启发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做出。幼儿自由协商,两两自由结伴,在音乐伴奏下,分别扮演羊和放羊的小孩。教师及时表扬动作符合音乐、有表情的幼儿。
2)欣赏(17)~(36)小节音乐:放羊的小孩无聊,小孩看着小羊在吃草。
①“我们听听这段音乐是怎么样的?”(有点慢,有点抒情)“放羊的小孩边放羊边觉得怎么样?”(很无聊)
②“放羊的小孩无聊可以做些什么动作?”(伸懒腰、扭身体、打哈欠、睡觉、想坏主意)幼儿说出,教师边哼旋律,边引导幼儿做出。“那么他想了什么坏主意?”(骗农民说狼来了)
③在音乐伴奏下,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出小孩无聊,在相应的音乐处喊:“狼来了!狼来了!”
3)欣赏(38)~(40)小节音乐。
①“听听音乐是怎么样的?”(很快的)“这很快的音乐好像在说一件什么事情?”(农民跑去救羊和放羊的小孩)
②“农民听到‘狼来了’,心里怎么样?”(很着急)“怎么办?”(赶快跑去救羊和小孩)
③“他们说什么?”(快去!打狼救小孩)启发幼儿用着急的语调和表情,学说:“快去,打狼救小孩!”
④“农民是怎样去救小孩和羊的?”(扛着锄头和木棒去打狼救小孩),启发幼儿做扛锄头和木棒的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按八分音符的节奏用着急的语调和表情,边做向山跑的动作,边喊:“快去!打狼救小孩。”
4)欣赏(41)~(52)小节音乐。“听听音乐,哪里好像是农民在找狼?”教师启发并引导幼儿在××处喊“狼呢?”“小孩看到农民上当了怎么做?”(小孩骗了农民还得意地大笑说:“我是骗你们的”)引导幼儿学做得意地大笑动作并学说语言:“我是骗你们的!”
5)“听听这段音乐是怎么样的?”教师哼唱![]()
这段音乐好像说什么?(听上去好像农民生气,用力跺脚)
①“农民上当受骗、生气可以做什么动作?”(跺脚、用手点、皱眉头、摇头、握拳)可边做边配方言,引导幼儿在用(54)、(56)、(58)小节的音乐在空拍处跺脚。
②“农民到了山上没看见狼,知道上当了,会说什么?”(我们上当了,你是个说谎的孩子,我们以后再也不相信你了!)启发幼儿听着音乐做一遍农民上当受骗的动作与表情,并学说语言“我们上当了,你是个说谎的孩子,我们以后再也不相信你了!”
3.完整欣赏配乐朗诵第二遍音乐
完整欣赏配乐朗诵中的第二遍音乐,在分析、比较中,引导幼儿在相应的音乐处学说第二遍表演中的不同语言。“小朋友听听第二遍音乐中的配乐朗诵和第一遍音乐中的语言有什么不一样?”
(1)“音乐开始时第一天说了什么?”(从前有一个小孩,每天赶着一群羊上山去吃草)
1)“第二天小男孩和第一天做的事一样,故事里说的话有什么不一样?”幼儿泛讲后,教师小结:“第二天小孩又赶着一群羊上山去吃草,多了一个什么字?”(又)引导幼儿学说。
2)小男孩觉得无聊,想坏点子从山冲下来大喊:“狼来了……”
3)“第二天小男孩想坏点子,旁白里说了什么?”(小孩突然又从山上冲下来大喊狼来了……)“想想第二天的事,还有哪些地方多了个又字?”引导幼儿讨论、泛讲后教师小结:“农民放下手中的活,扛着锄头和棒子又冲上山去,说:“走!快去打狼救小孩……”“农民到了山上,连狼的影子也没有,说了什么?”(我们又上当了……)“第二天和第一天的事一样,我们说话时就要加一个又字。”
4.完整欣赏配乐朗诵第三遍音乐
完整欣赏配乐朗诵的第三遍音乐和尾音的音乐和配乐朗诵。
“你们听听第三遍音乐和配乐朗诵,想想发生了什么事?有些语言应该怎么说?”引导幼儿在分析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内容和学说在同样音乐伴奏下,不同的故事情节用不同的语言表述。
(1)“第三遍音乐,狼真的来了,小孩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害怕)“小男孩的羊怎样?”(全部被狼吃掉了)教师扮狼,引导幼儿扮羊做东倒西歪,倒在地上的动作与表情。“小孩害怕可以怎么做?说了什么”引导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表现出缩脖、睁大眼、发抖……的动作表情。并学说:“我的羊全被吃掉了,以后再也不说谎了!”后晕倒在地。
(2)“第三次农民为什么不去救小孩?”(因为小孩已经骗农民二次了,农民以为小孩又在骗人)“农民说什么?”(小孩又骗人了,我们再也不上当了,干我们的活吧!”引导幼儿学说。“第三遍开始,小孩赶羊上山,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说?”(第三天小孩还是赶着一群羊上山去吃草),引导幼儿学说。
(3)“第三遍音乐,小孩无聊,正要想坏主意时发生了什么事?”(狼真的来了)“小孩怎么样?”(害怕极了)“他怎样做的?”(喊人救命)“怎样喊人的?”(连滚带爬地喊:狼来了!狼来了!)引导幼儿学小孩连滚带爬边说语言(提醒幼儿找空地方,不要互相碰撞)。“小孩后悔极了,以后怎么样?”(说话要诚实,再也不要骗人!)
5.完整观看示范表演
“小朋友你们听听音乐、和配乐朗诵,看看戏剧表演,想想戏剧表演《狼来了》从头到尾是怎样表演的?每个角色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动作和表情?每个小朋友都想学着表演,游戏时,可以到区角去演演、试试。”及时表扬专注地看,用心记的幼儿。
(五)律动:《赶羊回家》
教师扮演放羊的小孩,幼儿扮演羊,在音乐的伴奏下,赶小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