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材分析

四、教材分析

(一)剧本内容

通过讲故事、故事表演,掌握小蝌蚪故事情节,因对话简单,幼儿容易掌握。

《小蝌蚪找妈妈》这首歌曲,(5)~(8)小节,每一段唱出青蛙的一种特征(2只大眼睛,嘴巴宽又大;妈妈有白肚皮;妈妈有4条腿……)其他全部是重复句,幼儿很容易记住青蛙妈妈的特征及生长过程,特别是歌曲最后增加了找妈妈,叫妈妈,想念妈妈的语言,很容易激起爱妈妈的情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但这个戏剧表演《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整合的音乐活动,涵盖的内容较多,幼儿要在掌握故事对话表演、感受5首音乐、会唱歌曲《小蝌蚪找妈妈》、会演奏节奏乐,并要学会5种小动物的律动和两声部的儿歌朗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完整表演,所以本教材一定要和美术教育活动、语言教育活动、区角活动……自然渗透、有机结合,有分工、有合作、有计划地完成与各学科有关的内容,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并要通过四个教时循序渐进的音乐活动和教育过程,才能使每个幼儿有条件参与表演中,才能做到人人敢于表演、喜欢表演、能表演、会表演。

(二)音乐

音乐优美,以江南的水乡民间音乐为素材很好听,但对幼儿来讲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欣赏的过程中要配有标题,并伴有幼儿能够理解的配乐朗诵,不仅能了解,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相关动物的外形并了解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并和多媒体相结合,创设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

音乐渲染了情景,语言描述情景,动作表演情景,多媒体创设情景,儿歌再现情景,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加深理解音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曲一)《池塘里的蛙妈妈》

音乐悠扬、缓慢、抒情优美。

2.(曲二)《活泼的小蝌蚪》

节奏明快,旋律跳跃,活泼欢快。

3.(曲三)《金鱼》

抒情优美,高胡奏出舒展优美的旋律,好像金鱼的尾巴一摆一摆,钢片琴奏出柔和透明的音响像清澈的水波一闪一闪。

4.(曲四)《螃蟹》

三弦的弹拨音连续出现附点节奏,好像螃蟹的长腿伸伸弯弯爬爬停停的样子。

5.(曲五)《乌龟》

慢而低沉。

6.(曲六)《小蝌蚪找妈妈》

歌曲中速抒情优美,歌曲共6段,22小节,只有两句(4小节)内容不一样,其他全部是重复,便于用迁移的方法,学唱6段歌曲,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

(三)活动准备

本教材是一个整合性的活动,整合因素如下。

(1)活动内容。通过讲故事学对话,掌握故事内容情节,活动前幼儿要学会故事表演。

(2)水墨画。大胆作画,画出小蝌蚪变成青蛙,找妈妈的全过程,会画蝌蚪、小鸭、金鱼、乌龟、螃蟹、青蛙。

(3)手工制作道具。小动物的道具及布局池塘的场景。

(4)会分工合作表演故事;制作道具,互相化妆打扮,培养合作协商能力。

(5)学会集体或个别配乐朗诵。

(6)学习掌握相关的小动物律动(小鸭,金鱼,乌龟,螃蟹,青蛙)。

(7)学习演奏相关的节奏乐。

(8)会表演、会候场等待、会合作伴奏,自主、自律,根据活动的需要随时自觉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参于共同合作表演,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又能配乐伴奏,内省、人际等智能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

(9)学习有关儿歌。

总之,通过活动,促进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大胆作画,大胆表演,大胆创造,提高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展了幼儿的多元智能!

(四)重点和难点

1.难点

感受音乐。

2.重点

(1)第一教时。感受音乐(通过配乐朗诵,配乐律动表演、观看示范……多种手段)初步掌握戏剧表演的情节,学习对话。初步跟唱歌曲《小蝌蚪找妈妈》第一段。

(2)第二教时。进一步感受音乐,初步会用符合内容的不同动作表现,在分析、概括、讨论、探索中学唱《小蝌蚪找妈妈》完整的歌曲,培养其迁移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并试着迁移相应的歌词。

(3)第三教时。熟练掌握戏剧表演的情节,集体扮演每一个角色,掌握对话、唱歌、小动物律动,初步会表演。

(4)第四教时。人人参与化妆,完整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