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材分析
(一)故事内容
一个小孩每天上山放羊,觉得很没有意思。一天,“狼来了!狼来了!”小孩装出一副惊慌的样子边喊边从山上跑下来。村民们拿起锄头和棒子冲上山,可是连狼的影子也没有看见。第二天,小孩又冲山下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又赶紧拿起棍子冲上山,还是没有看见狼。看着农民紧张的样子,小孩乐得在地上直打滚。村民知道上当了,都很气愤地下山。第三天,狼真的来了,吓得羊群四处逃窜。小孩连滚带爬地跑下山,边跑边喊:“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笑嘻嘻地说:“我们再也不会上你的当了。”小孩的羊全被狼咬死了。他后悔极了,决定以后再也不说谎了。
(二)角色音乐分析
(一)小羊
(1)~(16)小节:音乐节奏鲜明,较欢快。(小孩赶羊上山,羊吃草)
(二)放羊小孩
(17)~(28)小节:音乐节奏较抒情。(放羊小孩无聊)
(29)~(32)小节:音乐较诙谐。(放羊小孩在想坏点子)
(33)~(36)小节:音乐逐渐高涨表现激昂。(放羊小孩骗人喊:“狼来了!狼来了!”)
(三)农民
(37)~(40)小节:音乐快速,紧张。(农民奔跑,上山救小孩)
(41)~(44)小节:音乐快、跳跃、有力。(农民着急找狼)
(45)~(48)小节:音乐欢快。(放羊小孩得意的大笑)
(49)~(60)小节:音乐有力。(农民上当、受骗、生气)
(61)~(64)小节(尾声):音乐诙谐。(第一遍音乐,放羊小孩害怕晕倒;第二遍音乐,小孩知错决心改缺点)
(三)动作建议
(1)~(8)小节:做小孩子赶羊上山状。
(9)~(16)小节:做小羊吃草状。
(17)~(24)小节:做小孩无聊状。
(25)~(28)小节:做小孩扭身体、伸懒腰状。
(29)~(32)小节:做小孩动脑筋、想坏主意状。
(33)~(36)小节:做小孩喊“狼来了”状。
(37)~(40)小节:做农民奔跑状。
(41)~(44)小节:做农民着急找狼状。
(45)~(52)小节:做小孩得意状。
(53)~(60)小节:做农民生气状。
(61)~(64)小节:做小孩害怕晕倒状。
小羊动作:两手握拳伸出食指在头角上作羊角状,第一拍左脚跟向左前方点地,向左弯腰,第二拍还原。第三、四拍同一、二拍,方向相反。
狼的动作:步子大用力,张牙舞爪,伸长舌头,瞪大眼睛。
农民劳动的动作:锄地;扛着铁锨跑上山,擦汗,气愤等,也可做拔草、撒种等多种干农活的动作。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难点
感受不同性质的音乐,并在相应的音乐处配上相应的语言(旁白、角色对话)
2.重点
(1)第一教时。感受音乐,感受配乐朗诵,结合故事和动作,初步理解音乐的主要形象,了解戏剧表演的内容和情节。
(2)第二教时。进一步感受音乐和配乐朗诵,能用符合内容的不同动作、表情、表现音乐,在教师的带领下,随配乐朗诵学习语言(旁白、角色对话),学着表演戏剧表演《狼来了》。
(3)第三教时。在反复感受音乐及初步会听配乐朗诵表现《狼来了》的内容的基础上,能随音乐用动作、语言(旁白、角色对话)、表情,分角色初步表演戏剧表演《狼来了》
(4)第四教时。用心听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共分4组,按角色分工,合作同时完整地进行戏剧表演《狼来了》。
(五)情感因素
人们都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喜欢说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