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材分析
(一)音乐
1.小动物律动的音乐
都是八小节,配上符合小动物形象及天气冷、肚子饿的儿歌,说明了小动物肚子饿迫切地想找到食物的心情。小动物好不容易找到食物,自己又不吃,送给别的小动物吃,更加突出了小动物关心别人的好品质。
3首小动物律动的儿歌,前四小节是小动物介绍自己的特征,后四小节儿歌的语言是一样的,都是说“天气冷、肚子饿、赶快去找东西吃”便于幼儿记忆,并突出了主题思想。
(1)小兔律动音乐。曲三《小兔》活泼欢快,用小铃按四分音符的节奏型伴奏
。
(2)小猴律动音乐。曲四《小猴》活泼、跳跃,用铃鼓伴奏,节奏型为![]()
第四、八小节配上
的节奏型,和旋律及动作节奏一致,表现了小猴调皮、可爱的形象。
(3)小熊律动的音乐。曲五《小熊》选自卡尔·海笛的作品《熊跳舞》,该作品为精巧的ABA结构的钢琴小品。《小熊》为《熊跳舞》的A段,为小调,节奏平稳、旋律朴素,表现了小熊笨拙、可爱的形象,情感真挚而生动。
2.曲一《天气真冷呀》
旋律悄慢有力、音乐的配器形象、生动,让人听到后,马上就能感受到刮西北风、下大雪、寒风刺骨的感觉,再配上冬天刮风下雪形象的多媒体,孩子们很容易感受到冬天刮风下雪、天气寒冷的情况。
3.曲二《呀!好大的雪啊》
《天气真冷呀》的音乐后,紧接着是在小动物律动音乐伴奏下的配有小动物的特征及渴望找食物吃的儿歌朗诵。紧接着朗诵《呀!好大的雪啊》中,本剧本的重要重复句“地上白了,树上白了,屋顶上也白了”,接着又唱曲二《呀!好大的雪啊》。
这一段围绕着剧本的主题,集音乐、律动、朗诵、唱歌为一体,为孩子们创造了多种表现手段,让孩子们进行表现、表达。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剧本主题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孩子的多种素质和能力,拓展了孩子的多元智能。
(二)要掌握的语言表现手段及非语言表现手段
1.语言
(1)咬准字音:找、树、高兴、送、定、萝卜(轻声)、吃、谁。
(2)咬准儿化音、猴儿、开门儿。
2.动作建议
(1)小动物的律动。
1)兔。两脚自然开立,屈膝微蹲,同时两臂屈肘举在胸前,手心向前,模仿兔子状。两手亦可以放在头上食指与中指当作兔耳朵。可以按节拍(八分节奏或四分和八分的联合节奏)跳动。
2)猴。准备动作:两臂自然上屈至胸两侧,手自然下垂成猴爪状。(1)小节,两腿微屈向左横跳一步,右手心朝上搔耳朵;(2)小节,动作同上,方向相反;(3)小节,同准备动作,头向左、右看;(4)小节,双腿微屈,双手搔耳朵,嘴作尖尖嘴状;(5)~(8)小节,动作同(1)~(4)小节。
3)熊。两脚微开立,两臂曲肘,放在胸前,腕关节自然放松,手指向下,自然下垂,做熊掌。按节拍左、右脚轮留走动,脚掌着地,同时上体向左右随脚走动而摇摆。
4)根据律动儿歌内容,自行创编动作与表情,创造性地进行表现与表达。
(2)剧本内有关情节的动作。如看天、找萝卜、想吃又停下、肚子饿了(摸肚子)敲门儿、睡觉的动作、天冷的动作……。
(3)曲六《互相帮助要记牢》:边唱边做动作。
3.表情
(1)天冷的表情。
(2)找到萝卜高兴的表情。
(3)想吃萝卜,又想起朋友,决定自己不吃的表情。
(4)根据剧本的内容,自行创编动作与表情,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与表达。
(三)难点和重点
1.难点
根据剧情做出相应的表情是难点,如天冷的表情,特别是想吃萝卜又想起朋友,最后决定自己不吃的表情等。
2.重点
(1)第一教时。
1)通过反复感受戏剧表演《萝卜回来了》,知道名称,初步理解内容,对戏剧表演有一个完整良好的印象,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2)培养幼儿欣赏的好习惯,专心听、用心看,看后热烈鼓掌。
3)感受音乐《天气真冷啊!》及3只小动物律动的音乐,引导幼儿在探索中为小动物律动的音乐配器。
(2)第二教时。
1)在多次感受的基础上,能掌握角色出场的顺序,初步学会重复句。咬准字音:找、树、高兴、送、定、萝卜(轻声)、吃、谁。咬准儿化音:猴儿、开门儿。
2)启发幼儿将重复句中的“地上白了,树上白了,屋顶上也白了”这段话填进旋律中,学唱歌曲《呀!好大的雪啊》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
3)激发幼儿学说话、想表演的愿望。
4)教育幼儿关心,帮助同伴,激发幼儿团结友爱的情感。
(3)第三教时。
1)在多次感受和学句的基础上,初步要求幼儿会表演。
2)在教师的启发与帮助下,初步能掌握语言表现手段及非语言表现手段。
3)启发幼儿在探索中将儿歌填进旋律中,学唱歌曲《互相帮助要记牢》,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
4)激发幼儿的表演愿望和自信心。
5)教育幼儿要关心同伴,萌发幼儿团结友爱的情感。
(4)第四教时。
1)在反复感受和边感受边学表演的基础上,要求人人会表演,并在教师的启发、带领下,共同参与场景的布置。
2)激发幼儿的表演愿望和自信心,启发幼儿较大胆地、声音较响亮地进行表演。
3)教育幼儿要关心同伴,萌发幼儿团结友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