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用而学: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简介
《因用而学: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这本书是由.周静珠著创作的,《因用而学: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共有96章节
1
▷序 一 因用而学 学用相长
周静珠老师是幸运的,因为她成了《小学数学教师》2022年第1期的封面人物。这是教坛对她所取得的教学成就的一种无声的赞美。同时,期刊登出了一组专题文章:一篇《小学...
2
▷序 二 从“学而用”到“用而学”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达·芬奇认为“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正是因...
3
目录
目 录 ▷序 一 因用而学 学用相长 ▷序 二 从“学而用”到“用而学” 第一章 “因用而学”教学观的概述 第一节 “因用而学”教学观的提出背景 一、现实问题:...
4
第一章 “因用而学”教学观的概述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需要顺应新的教育需求,重新强调学科的价值,关注“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面对“双减”的现实背景...
5
第一节 “因用而学”教学观的提出背景
进入21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蓬勃开展。经济全球化、社会日益信息化、文化渐趋多元化的今天,要求学校教育迅速做出应对,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新人才。而...
6
一、现实问题:教学实践中非深度学习问题
1.以知识记忆为目标,“学”“用”断层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以中考、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并把这样的观念传导到小学教育,形成了以应试为目标、以知识为中心的教与学...
7
二、价值追求:数学学习要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TIMSS与PISA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两个国际学生评价项目。通过这两个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我们可以从评价的视角倒过来看看数学学习的价值追求。 TIMSS测试是指国...
8
三、学科落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教育需要回应教育需求,重新审视学科的价值,关注“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学习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数学思想的领会,对数学方...
9
第二节 “因用而学”教学观的界定与理论定位
提出“因用而学”的教学观,就不得不谈到我们所熟知的“学以致用”和“做中学”。从这两个我们早已认同的教育理念出发,进一步思考、论证,便形成了小学数学“因用而学”教...
10
一、厘清“用”“学”关系
实践性是素养的本质特征。素养作为预期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不仅能够掌握、识记,而且能在复杂情境中灵活自如地联系与运用,其关键在于知识运用和迁移。[7]从这个角度思考...
11
二、“因用而学”教学观的界定
“因用而学”,简称“用学”,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又是数学学习的具体方法。它是指以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发展为目标,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过程和学...
12
三、“因用而学”与“做中学”的关系
1.“做中学”理论 20世纪60年代,现代教育家杜威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做中学”(learning by...
13
四、“因用而学”与深度学习的关系
1.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指的是学习方法。1976年,弗伦斯·马顿(Ference Marton)和罗杰·萨尔乔(Roger Saljo)...
14
第三节 “因用而学”教学观的实践路径
“因用而学”教学观强调对知识的探索、推理、应用和创造,把“用”与“学”有机整合,让学生在数学抽象、猜想、探究、建模、归纳、解决问题等“用”数学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
15
一、“因用而学”的学科理解
指向“用”的“学”,更强调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更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因用而学”有这样几层意思:运用旧知探索新知即为“用”,知识的推理验证即为“用”,解决实...
16
二、“因用而学”的实践框架
指向“用”的“学”,更强调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更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把“因用而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对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做进一步的思考...
17
第二章 “因用而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当今社会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我们需要更多地从“用”的角度来思考。我们原有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学...
18
第一节 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小学数学教材聚焦核心主题,以单元的形式编排,并按不同知识点分课时展开。如果从“一课一教”的角度看,教材往往较多地关注课时和细节教...
19
一、分析教材单元,厘清“学”点
现有教材的每个单元,以新授知识、练习及单元复习的学习序列呈现。教师应先分析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明确其所蕴含的数学本质,再梳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隐性的结构显性化...
20
二、探寻学习原型,找准“用”点
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从知识学习开始,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预期达成的教学目标来展开教与学。而基于“用”的学...
21
三、实施项目组合,形成“用学”单元
分析教材,厘清教材蕴含的核心知识点,优化单元的内部结构,使教材的逻辑结构显性化,让教材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关注学生,找准学习的“应用点”,循着学生的...
22
第二节 课时视角下的教学设计
从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到课时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用学”项目变得更为深入和细化。以整体观构建课时设计,教师须梳理本课时中的知识点,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把孤立的“...
23
一、精准分析“学”点,构建知识面
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包含若干个知识点,这是“教”材,更是“学”材。“教”材到“学”材的转变关键在于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结构,让知识呈现逻辑性、关联性。因此,在...
24
二、巧妙定位“用”点,打通经验链
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大量的自然现象、生活用品、游戏活动,这些都是学习的原型。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学习原型,把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经验探准,以此作为展开“用学”活动的重要素...
25
三、实施项目组合,形成“用学”课时
完成对课时内容的“学”点分析和“用”点探寻,可以实施项目组合。通过游戏中的圆和各种不同的画圆方法,围绕“三个套圈游戏,哪种队形最公平?”“怎样在操场上画一个圆?...
26
第三节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生活中更多接触到的是实际问题。如何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是此类“用学”项目开发的关键。这就需要学生从数学的眼光观察,经历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过程,寻求对现实...
27
一、真实情境数学化,生成学习问题
教育的核心是触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预期达成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的,这...
28
二、生活问题教学化,厘清教学实践路径
生成项目之后,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教学的实践路径,从核心知识、本质问题、驱动问题、认知策略、学习实践、学习成果、学习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形成整体设计。图2-...
29
第四节 由项目驱动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的真实的世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其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多学科维度的知识。因此,设计跨学科的“用学”项目,具有独特的...
30
一、梳理项目的学科内涵
“家乡的塔”项目,以“塔”作为学习的主题,融合了语文、数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各学科内容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首先,教师须对该项目的学科内涵进行梳理,围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