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应用型学习活动指导要点
2025年11月27日
第四节 实践应用型学习活动指导要点
实践应用是指运用数学知识、方法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以主动亲历或者虚拟亲历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知数学的力量,体会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价值,促进学习技能的掌握,提升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精神状态与心理倾向,指的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的心理倾向。[4]这种心理倾向首先表现为有较好的联想意识,也就是看到生活中的事物,能够联想到数学知识。其次,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保持理性的思维,将现实问题抽丝剥茧,高效地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应用的过程就是巩固的过程。每次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时,其实就是将数学知识再回忆一遍,巩固一次。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紧抓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知识的训练中,自主挖掘生活现象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把获得的材料经过思考与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与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论。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味、比较和梳理建模活动中的方法和策略,通过集体交流,形成对数学建模过程相对完整、准确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