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数学化,生成学习问题

一、真实情境数学化,生成学习问题

教育的核心是触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预期达成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的,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学生内心深处真正的疑问。只有把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真正的学习动力。“用学”项目就来自学生的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质疑,然后梳理共性问题,确定项目的主题和内容。

例如“疫情中的数学”这一“用学”项目的设计就经历了真实情境数学化的过程。项目的生成缘于学生的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宅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每一个学生对这个真实的问题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需要把这些问题收集起来,然后通过头脑风暴,聚焦问题,形成“用学”项目。面对这一现状,笔者开始思考:如何搜集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怎样清楚地了解哪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共性问题?共性问题的解决涉及哪些数学知识,该如何展开研究?笔者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最终确定了项目学习内容。

1.无边界敞“问”

通过网络平台,笔者向全班学生推送了同一个问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由于大背景是新冠肺炎疫情,又会出现共性话题。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疑问,只有听学生所想,才能解学生所疑。

2.聚焦点供“选”

一天的时间内,笔者回收了 40 份问卷。有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多个问题。笔者经过梳理,最终形成了十个问题。第二天,笔者向40 名学生推送了问卷调查,要求学生从十个问题中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多选。这样做的目的是逐步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运用网络统计全班 40名学生的共性问题。

问卷调查

□1.为什么我们要宅家?

□2.什么时候可以开学?

□3.小区内消毒如何进行?

□4.家中口罩不够了怎么办?

□5.宁波每天确诊病例增长情况怎么样?

□6.为什么实行每户家庭每两天才可以出去一个人的规定?

□7.如何配置浓度为75%的酒精?

□8.新冠病毒是怎么样的?

□9.疫情期间,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10.新冠肺炎隔离期14天是怎么算的?

3.巧整合定“点”

通过问卷调查的推送,从无边界畅“问”到定向选择,逐步缩小范围,聚焦核心问题。然后,笔者搜索相关素材,解读每一个问题背后链接的数学知识,整合成三大系列,最终确定了“疫情中的数学”项目学习内容,如表2-3-1所示。

表2-3-1 “疫情中的数学”项目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