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理性精神的形成

一、数学理性精神的形成

哲学中,理性是指人类运用理智的能力。相对于感性的概念,理性通常指人类在审慎思考后,以推理的方式,推导出结论的这种思考方式。克莱因(Kline)认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为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因而,教师通过开展学习活动,在类比、归纳、猜想中,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意识;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思辨、争鸣、质疑中,形成学生探求真理的态度

在学习了《圆》这个单元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一项实践活动——“我会分比萨”,让学生借助所学的有关圆的知识把一个比萨平均分成4份。学生回忆已有的有关圆的知识,探寻各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实践尝试,解释说明,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有的把圆拓下来,通过折一折平均分;有的在圆的外面画一个正方形,通过将正方形平均分解决问题;有的把圆的周长平均分,最终把比萨平均分;还有的量出圆内的最长线段,找到圆心,达到平均分的目的……具体请见表3-4-1。

表3-4-1 “我会分比萨”实践成果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极佳场所。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思维的优化、数学本质的诉求,都需要学生有挑战困难的信心和不畏权威的勇气。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所学知识,积极寻求各种不同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的学习形态,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