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错例改造成推理过程,促规律的深度探索

二、把错例改造成推理过程,促规律的深度探索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正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而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小学生天生好奇,喜欢提问,但由于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常常凭直觉说话,或者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推理能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懂”了、“会”了,而是“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想方法。因此,把错例改造成学生推理论证的过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运算、证明等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规律的认识,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后,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时,谁的面积大?因为学生没有经历猜想、验证、得到结论的过程,所以即使教师一遍遍地讲解,最终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明白,或是一知半解。其实,这个错例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将其改造成“用学”项目——“周长一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更大呢?你能用自己的办法验证吗?”

学生经过实践,有了这样的想法:用24厘米的扭扭棒围成各种形状的图形。为了使图形看起来清楚一些,学生往图形内部填充小纽扣,一边填,一边进行记录。

图3-3-4 基于错例展开的研究过程

学生看着变化的纽扣数量,惊喜地发现:同样周长的图形,边越多,需要填充的纽扣就越多。换句话说就是,围成的图形越接近圆形,它的面积就越大,围成圆形时面积最大。这与我们在课堂上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也就是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后来学生在自己的数学日记中写道:“我想起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曾说‘当我们有想法的时候,一定要用笔记录下来,探索出它的规律,然后再用规律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对不对’。一堆扭扭棒,一排图形,一个发现,引发了无数个精彩的想法,这就是数学带给我们的乐趣。”

小学生尚不能用严格的数学证明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但是他们能通过实践活动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感悟其中的数学规律。因此,当按照自己的设想,经历了整个过程,学生一定能理解其中的数学道理,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