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扩容器”,让运用能力评价有案可稽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Richard Levin)说:“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十,而评价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我们将这个过程形象地比喻为“扩容器”,以期通过评价让学生有更多创新的点子。
例如,教学完“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一课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回想生活中经历过的需要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事情,写一篇数学小日记。下文是学生上交的作业之一。
谁的“面子”大[6]
嘀嘀嘀,密码开锁的声音响起,一周岁的妹妹摇摇摆摆朝门口走去。一定是爸爸回来了。果然是爸爸,妹妹一手抱住爸爸的腿,一手抓起地上的拖鞋,兴奋地望着他。“你爸的面子可真大,妹妹还帮着拿鞋。”妈妈调侃道。爸爸笑眯眯地说:“你的面子比我大,她睡觉的时候只肯让你抱着。”这时,他们都看向我:“元元,你说我俩谁的面子大?”
“谁的面子大不好说,不过谁的脸大可是一眼就能看出来。”我笑嘻嘻地说。这时,一个疑问突然跳入我的脑袋——人脸的表面积能算出来吗?这可是个不规则图形。带着疑惑,我脑洞大开。
妈妈不是每天都在敷面膜吗?我的脑袋里忽然跳出个念头——面膜紧紧地覆盖在脸上,它的面积不就是人脸的表面积吗?可以用“面膜覆盖法”计算吗?那么就拿妈妈的面膜来试一试!
我拿来一片面膜,小心翼翼地打开,化身“小白鼠”做起实验。面膜覆盖在我的脸上,比我的脸大了整整一圈,我拿来剪刀,将面膜修剪成合适的大小。
把修剪完的面膜晾干后平铺在纸上,用笔在纸上勾勒出线条时,我突然发现,这个不太规则的图形可以进行分割,分割后,我就可以用在学校学过的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进行计算了。于是,面膜被我分割成长方形、三角形和半圆形。其中,半圆形的半径为10厘米;长方形的长为20厘米,宽为2.5厘米;三角形的底为20厘米,高为5厘米。我的脸部表面积约等于257平方厘米。
有了第一次的操作经验,我思如泉涌。嗯,对了,乐高有那么多的模型,我也可以给我的脸蛋做一个脸部模型呀!不如就用米粒做个模型吧。

说干就干,我立马准备了一个脸盆,里面装满家里的口粮。我深吸一口气,把脸埋进了米堆,抬起头时,我的脸上沾满了米,脸盆里也留下了我的“脸印”。脸盆里的模型接近于椭圆,椭圆面积
。我用公式计算后得出,我的脸部表面积约等于251平方厘米。

还有些米粒粘在我的脸上,我来到镜子前打算好好洗个脸。咦?镜子里的我不就是最真实的我嘛,我还可以利用镜子计算自己脸部的面积呀。就试试“镜子描线法”吧。于是,我找来一支牙膏,再把脸贴在镜子上,用牙膏在镜子上描出脸的轮廓。

把脸贴在镜子上描轮廓可真不容易。我的脖子伸得长长的,镜面上都是我呼出的雾气。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轮廓描好。经过分割计算,镜子上的轮廓的面积约为238平方厘米。
我发现,镜子描线法和面膜覆盖法都使用了分割法进行面积的计算,但是两者的面积竟然相差约20平方厘米,这是为什么呢?仔细一想,原来镜子描线法中,我落下了鼻子的表面积,两种方法的区别如下:

看样子,我的鼻梁还挺高,哈哈!
我这边正忙着自己的“小实验”,那边爸爸“盯”上了我。观察了我的操作方法后,他在一边笑了起来:“你这个小笨蛋,我们还可以用更科学的方式计算出脸部的表面积。你可以试试公式计算法。”
“真的吗?”我不太相信,爸爸以某位明星的鹅蛋脸为例给我列出了公式。椭圆面积的长轴和短轴,到了人脸上时,就是脸长和脸宽。但并不是所有人的脸都是标准的椭圆形,因此需要一个脸面系数k,以修正椭圆公式,得到脸面公式。哇,真是太神奇了,脸面积居然有计算公式!
经过一番捣鼓研究,我的成果出炉啦。


有那么多的方法计算脸部的表面积,这下,我可知道家里“面子”最大的是谁啦!
从1.0版的按部就班到2.0版的结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我们看到了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自主“扩容”,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这一切都来自我们对评价内容的思考及评价方式的改革。学生的这份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