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学习原型,找准“用”点
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从知识学习开始,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预期达成的教学目标来展开教与学。而基于“用”的学习更多地转向学生的真实学习,把学习融入真实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既关注学生当下的“用”,又关注学生未来的“用”。
“圆的认识”一课聚焦图形概念,因此教师需要整理的“用”点有自然界中的各种圆形、人类设计的各种圆形物品、人们在活动中画出的各种圆等(表2-1-2)。通过这些不同类别的圆,学生能建立圆的概念,找准生活的原型。
表2-1-2 “圆的认识”一课的“用”点分析

续表

注:图片来自教材及网络。
在“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通过对圆与正方形、正六边形的关系进行猜想,确定圆周长和圆面积的大致范围;通过操作、观察、推理,得到相应的结论;用以直代曲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把圆形转化成熟悉的平面图形,进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从中感受极限思想、推理思想和转化思想。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表2-1-3 “圆的测量”一课的“用”点分析

续表

注:图片来自学生操作、教材及网络。
“圆的组合图形”一课中,教师可以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体会方、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蕴,同时探索圆的内接正方形和外切正方形与圆的面积的关系,从而形成解决圆的组合图形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接着可以通过大量的生活例子,引导学生发现扇形的特征,以及扇形和圆形之间的关系。
表2-1-4 “圆的组合图形”一课的“用”点分析

注:图片来自教材及网络。
针对单元内容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须分别找到相应的“用”点。这个“用”点可以是生活中的原型,也可以是探究活动的支点。这个“用”点是助推学生建构概念、探寻规律、形成能力的重要素材,为教师下一步实施项目组合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