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 感知 感悟

感受 感知 感悟

学习内容】

营养午餐

【适用年级】

四年级

【驱动问题】

针对学校午餐浪费严重现象,学校开展了“美食日光族”行动。学生调查了午餐情况,发现菜品有重复且荤素搭配不合理的问题。那么,怎样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午餐呢?

【案例背景】

(一)如何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习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很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大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与学生接触的标准练习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如何把这些生活问题转化成学习问题是我们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教材中呈现了各种菜品的营养成分,引导学生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搭配午餐,并统计各种方案的受喜爱程度。问题指向清晰,但缺少由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研究步骤明确,但缺少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由此,教师需要把教材内容对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对生活现象进行加工,使其成为学生的学习问题。“光盘行动”是学生日常的生活行为,其所蕴含的学习内容已经涵盖了“营养午餐”的内容。笔者通过前期的调查问卷收集到相应的数据,并对数据做出整理与分析,从而形成了本次研究的主题。图6-7-1是“营养午餐”研究主题的形成过程。

图6-7-1 “营养午餐”研究主题形成过程

(二)如何把实践活动开发成项目学习

确定了研究主题之后,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研究路径,指向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获得,实际问题的解决,更指向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担当以及对个体健康的管理意识等。该项目要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从现实问题引入,通过KHW量表明确研究方向,厘清已知、未知、怎样解决等,再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计算、搭配等得出合理的午餐搭配,最后由小组评价合理性。经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之后,总结、提升,由一天的午餐安排拓展到一周的午餐安排,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图6-7-2 “营养午餐”项目学习流程图

【学习目标】

1.小组合作,探索搭配一份营养午餐,并根据营养成分说明搭配的合理性。

2.通过计算菜品中的营养成分,培养估算意识。

3.通过研究生活中的菜品搭配问题,将数学应用于生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案例展开】

(一)数据分析,聚焦主题

1.出示“美食日光族”活动视频

在“美食日光族”活动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了同学们的光盘情况,访谈了厨师以了解食堂的午餐安排情况,制作了海报宣传“光盘行动”,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美食红黑榜”。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分工合作,根据个人喜好设计了每日菜谱,实行一周后再次调查,统计大家的喜爱程度。

图6-7-3 学校一周午餐

统计数据分析:(1)喜欢的占,感觉一般的占;(2)不喜欢的原因有荤素搭配不合理、油炸食品过多等。

2.提出驱动问题:怎样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午餐?

(二)头脑风暴,形成研究方案

1.初步思考,产生联想

提问:看到“怎样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午餐?”这一问题,你有什么疑问?

问题①——怎么样的是合理的?怎么样的是有营养的?

问题②——我在设计时还需要知道什么?

问题③——怎样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午餐?

问题④——食堂每天安排1种主食和3个菜,我们的这份营养午餐也要这样安排吗?

2.利用工具(KWH量表),梳理思路

教师指导:根据大家提出来的问题,按照“已经知道”“我想知道”“如何解决”三大类来归类整理。

图6-7-4 学生根据KWH量表梳理思路

学生活动:根据KWH量表,小组讨论,把想法呈现在表中。

学生交流:分享填入的信息,互相补充。

已经知道——要求荤素搭配,安排1种主食和3个菜……

我想知道——营养成分有哪些?怎样搭配是合理的?营养的标准是什么?……

如何解决——查询资料,咨询营养师、厨师,尝试搭配……

3.提取信息,尝试搭配

根据“美食红黑榜”TOP6,学生讨论菜品如何搭配。

表6-7-1 “美食红黑榜”TOP6

思考1:如果在6个菜品中选择3个(不考虑荤素搭配),则一共有20种搭配。

思考2:如果3个菜为一荤、一半荤半素、一素,则红烧排骨和炸鳕鱼排二选一,番茄牛腩和香菇鸡块二选一,茭白毛豆和炒青菜二选一,一共有 8种搭配。

(三)小组合作,开展项目研究

1.查询相关信息

信息1:怎么样的是有营养的?人体每时每刻都在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由能够产生热量的食物的营养素提供的,如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碳水化合物。它们经过氧化,产生热量,供身体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运动。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顿午餐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0克。符合这个标准的午餐就是营养午餐。如果热量供给过多,多余的热量就会变成脂肪贮存起来,时间久了,身体就胖起来了。

信息2:各类菜品的营养情况。

表6-7-2 每个菜品的热量和脂肪含量

2.数学信息提取

(1)10岁左右的儿童的午餐:热量≥2926千焦,脂肪≤50克。

(2)不能提供过多的热量,多余的热量会变成脂肪贮存起来。

3.搭配、计算

(1)列举法,罗列所有搭配。

(2)估算或利用计算器,计算各种搭配的营养值。

思考1:脂肪可以不考虑,因为通过估算,脂肪含量最高的红烧排骨、炸鳕鱼排、香菇鸡块加起来总值也不超过50克。

思考2:通过估算,发现20种搭配中,几种搭配的热量值少于2926千焦,则不必再计算。

思考3:对其他搭配进行计算,将热量偏高的搭配排除。

4.形成学习成果

成果1:

学生汇报:

①列举法,用序号表示对应的菜品,有序列出20种搭配情况;

②用计算器计算每种搭配的热量值和脂肪含量,计算发现数值越来越小,因此最后几种不再计算;

③根据热量≥2926千焦,脂肪≤50克的要求,筛选出符合要求的7种搭配;

④再根据营养的要求,即一荤、一半荤半素、一素,筛选出符合条件的2种搭配。

搭配1:红烧排骨+番茄牛腩+茭白毛豆+饭

搭配2:红烧排骨+番茄牛腩+炒青菜+饭

成果二:

学生汇报:

①根据一荤、一半荤半素、一素的搭配要求,先罗列出8种可能情况;

②用计算器计算每种搭配的热量值和脂肪含量,并根据热量≥2926千焦,脂肪≤50克的要求直接筛选;

③最后筛选出符合条件的2种搭配。

搭配1:红烧排骨+番茄牛腩+茭白毛豆+饭

搭配2:红烧排骨+番茄牛腩+炒青菜+饭

5.师生评价

(四)回顾一日午餐,拓展一周午餐

1.深入研究

师:如何搭配一周的营养午餐?

生:利用相同的方法继续研究,从“美食红榜”中选出更多的菜。

2.回顾与成果展示

(1)回顾项目化学习的过程。

(2)思考并制作一周营养午餐设计书。(后续)

(3)通过相关平台将设计书递交学校,经审核后推广。(后续)

【案例点评】

(一)聚焦生活问题,经历“真”学习

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跳出了原有那种做题、答题的固化模式,学会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在研究过程中应用KWH量表来思考、改进,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最终形成了可公开展示的成果。围绕学校开展的“美食日光族”活动,学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午餐搭配有菜品重复、荤素搭配不合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研究的需求,也就是研究怎样搭配一份合理的营养午餐。学生围绕这一生活实际问题展开研究,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搭配、估算、计算等,更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同时也体现了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精神。这样的学习活动围绕真实问题,又超越问题本身,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真”学习。

(二)经历研究过程,体验“真”实践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使用KWH量表,围绕“已经知道”“我想知道”“如何解决”这三个大类,让无序的思考聚焦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为进行真正的探究确定了方向。而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不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提问,根据营养午餐的搭配要求,逐步排除不合理搭配,最终得出最佳方案。在汇报交流中,学生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充分暴露思考过程,其他组则吸收合理想法以优化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了知识、达成了技能、形成了方法。

(三)感悟思维方法,领会“真”方式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系列实践活动,获得高阶思维的发展,应用、分析、创造等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会自动搜索脑中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估算、有序搭配等,也会主动地搜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比如先考虑一荤、一半荤半素、一素,这就是数学在生活中的解释、应用、检验和发展。通过这样的一次项目化学习,学生从知识的理解走向行动释解。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储备,在面临新的数学活动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成果,从而提升了自己对数学的独特感受,这个感受来自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过程,来自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的体验,来自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