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当书稿完成的那一刻,我不禁长舒了一口气,恍若“三宝”降生,既有卸下包袱的轻松,更仿佛有孩子到来的喜悦。出一本专著,记录教学路上的点滴所得,也算是挂在人生日历上的一件大事。

2018年6月,二宝果果降生,大小两宝给家里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但也把我时间的缝隙填得更满。别人都说:“你有两个娃,哪来的时间搞教学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我真有点佩服自己:虽家有两娃,但教学这“三宝”依然是心头所系。

2019年5月,教学研究成果面向省级展示,我上了研讨课“美妙的塔”,同时对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做了汇报。2021年5月,在“月湖之约·2021年沪浙中小学项目化学习研讨会”中,我展示了项目化学习案例“自行车的哪些设计与速度有关”一课。从项目化学习的研究,逐步提升为“因用而学”的数学教学理念,其间,我也有过迷茫与困惑。幸而,师父林良富老师用前瞻的目光引领我,以深厚的学术造诣指导我一步步提炼出“因用而学”的教学理念,并对基于“因用而学”理念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等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引。在与林老师的一次次促膝长谈中,理念渐渐完善起来了,实践渐渐丰厚起来了,最终形成完整的书稿。

当然,一切研究都需要丰沃的土壤,对我而言,那就是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的百年文化。我从“致知力行,体验成长”的文化内涵中汲取了养分,并在学科中进行了实践、提炼与提升。周汉斌校长全力为我搭建平台,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使我的数学教学研究顺利开展。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师长,他们给予我成长路上的种种动力。师父金莹老师总能给予我温柔又坚定的力量,时时关注着我的点滴进步,总在我感到迷茫之时给予及时、准确的点拨。宁波市原教研员邱惠芬老师,她的身上散发着长者的智慧,在我每一次面临挑战时,她总有办法让我迎难而上。我们的教研员叶青老师,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与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宋煜阳老师,他以自己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人格魅力影响着我。还有很多很多的师长,如陈霞芬老师、沈丹丹老师、张红波老师、郁红老师、陈亚明老师等,他们都是我人生路上的贵人。感恩帮助,那份温暖我将铭记于心。

学习永远是保持向上的动力源泉。成为特级教师带徒的学员,参加浙江省第二期高端班的研修,成为浙派名师、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培养对象,这些都是我成长的平台。与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教师一起,研讨、碰撞、共进……我不仅得到了专业成长的养分,更收获了难能可贵的友情。

仔细回想,我是何时动了想要写一本书的念头的?估计是想给大宝呈现妈妈认真努力的一面,希望她也能朝着梦想的方向奔跑的时候。书中所呈现的理念、想法、案例都是我近五六年的实践成果。海曙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开展研究,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灵感、从专家理论中获得启迪。因此,特别感谢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岑春丰、叶盈盈、周元丰、胡冬南、朱建群、王赛金等。还有宁波大学的林玉慈博士,总能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指点,一并表示感谢。

从事数学教育,并乐在其中,是我当初走向讲坛时的美好愿望。也希望自己能始终保有这份初心,探索在教学路上,永无止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谨以此言,献给不断前进的自己。

周静珠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