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化学习探索“数之美与意”

以项目化学习探索“数之美与意”

【学习内容】

唐塔中的数学密码

【适用年级】

六年级

【驱动问题】

校园旁矗立着一座千年唐塔,与我们的校园相依相伴。古塔历经千年而岿然不动,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都透露着无尽的美感。让我们走近它,从数学的视角去破解美的密码。

【案例背景】

(一)数学美育功能的缺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挖掘

受到中国传统实用主义的影响,人们在做什么之前总喜欢问一句“学这个有什么用”,这使得人们的审美水平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程度。美学家蒋勋说:“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因此,审美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数学蕴含着无穷的美。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上的美。”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一直以来给予人的是枯燥、无趣的印象,很多学生“望数兴叹”,更别说体会数学之美了。因此,我们要挖掘数学的美育功能,让学生从知识内容的学习中,体会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思想方法的感悟中,体会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数学活动的实践中,体会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二)数学的美时时刻刻存在,提醒我们在学习中需要感悟

要彰显数学的美感,就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可爱与美丽。尽管数学之美存在于生活的角角落落,但是对小学生而言,太常见的东西往往会让他们忽略其中的美。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应多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之美。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作为百年老校,有着江南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唐塔——天宁寺塔。学生每天进入校园就能看见这座历史悠久的文物。如果从数学角度去欣赏塔,他们会发现塔中的数据是如此之和谐,塔的底面边长和高度有着锥体最美的比例,塔的各层的高度和宽度又有着一定的数学排列,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同时,数学不仅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美,还有着无穷的寓意。唐塔中的层数、壶门的高度等都有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因此可以通过对塔的研究,让学生根植于文化,体悟数字的寓意。

【单元设计】

“家乡的塔”项目化学习,融合了语文、数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形成了四个子项目。

1.塔的前世与今生——了解塔的历史、故事、文学作品等。

2.塔中的数学问题——从塔的数学结构入手,揭示美的密码。

3.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汲取塔的造型思路,设计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分校的标志性建筑。

4.塔的模型构建——用3D打印实现模型的构建。

【学习目标】

1.识记——了解塔的历史、文化以及塔中简单的数学信息。

2.理解——发现塔的层数、面数的寓意;通过观察、猜想、测量、计算、分析等活动,发现塔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揭示美的数学密码。

3.应用——能用学到的数与形之间的关系的知识来观察生活。

4.创造——能根据所探究到的数学规律指导创造活动——建筑的平面设计。

【案例展开】

(一)着眼古今中外,了解塔的相关信息

师:同学们带着调查表走近了塔。现在请大家来交流汇报一下,你们都了解了些什么?

1.塔的历史

学生调查结果:最早的塔建于公元520年。中国现存2000多座塔。塔最初是为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而建造的,以砖石或木结构为主。在现代,一般把高耸的塔形建筑也称为塔。

2.中国古塔

学生调查结果:

3.世界名塔

学生调查结果:

(二)关注家乡的塔,形成研究方向

师:同学们,之前的几节课中,我们了解了塔,画了塔。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欣赏,并研究美妙的塔。(板书课题:美妙的塔)

师:你对我们家乡的塔有哪些了解呢?(定格宁波的三座塔)

生1:天宁寺塔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又称为“咸通塔”,是我国江南地区现存原体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座唐代砖塔。

生2:这座塔原在天宁寺门前,是原来的西塔,东塔已经倒塌。

生3:整座塔都是用砖垒成的。

生4:这座塔的底面是正方形的。

……

师: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你想研究什么?

生1:我想知道这些塔有几层,塔的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生2:我想知道这些塔都有多高。

生3:塔建筑是上小下大的,我想知道工匠是怎么收缩的。

……

师:大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研究吧。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开数学密码

探索一:塔的层数和面数的特点,感受“数之意”

师:观察中国的古塔,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研究的是塔的层数和面数。天宁寺塔是五层,四面。我们知道一般古塔的层数都是单数的,天封塔就是七层,六和塔是十三层,西安的大雁塔也是七层。

生2:天宁寺塔的底面是正方形的,天封塔的底面是正六边形的,六和塔的底面是八边形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塔的底面边数为偶数,如正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等。除了因为结构稳定,还与我们的文化有关。数字在中国古代除了运算功能,还被赋予了哲学意义。数字有奇有偶,有阴有阳。天数奇数,为阳数,生数;地数偶数,为阴数,成数。天在上,向高发展要用天奇数;地在下,平面展开要用地偶数,这是中国人对数的讲究。

师:那有没有特例呢?

生3:我知道大理的千寻塔是十六层,小塔是十层,因为古代大理生活的民族主要是白族,那时白族处于母系社会,所以他们用阴数作为层数。

生4:我还知道中国台湾的101大楼就是101层的。

探究二:塔的底面边长和高度之间的关系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以学校边上的天宁寺塔为例,按1:25画出了平面图,作为大家研究的材料。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量一量、算一算,并把结果记录下来,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1:底面边长为3.2米,高度为12米,底面边长和高度的比值接近0.25。

生2:底面边长为3米,高度为12米,底面周长和高度的比值接近1。

师:大家都发现了这条规律,其实这样的比例是锥体最美的尺寸。

探究三:塔的每一层的高度、宽度的变化规律

师:同学们,你们测量了塔的每一层的高度和宽度。你们有怎样的发现?

生1:我发现每一层的高度,除了第一层比较高是2.5米,其余几层分别是1.08米、1.00米、0.92米、0.84米,是一个等差数列。

师:每一层的高度依次递减,逐层收缩,给人以美感。

生2:我发现每一层的宽度,第一层4.71米,第二层4.82米,第三层4.47米,第四层4.06米,第五层3.70米,也和高度一样,接近等差数列。

师:大家用数据说明了这个塔是逐层收缩的,这些数据接近等差数列,是依次递减的。

探索四:壶门的高度与塔的每一层高度的关系

生:我们通过测量和计算,发现壶门的高度大约是每一层高度的60%,接近黄金比。

师:黄金比是最具美感的一个比例数值,尽管它是由西方的数学家提出来的,但是我们的古人早已把这样的规律应用到了建筑之中。

(四)用数学眼光观察,发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1.由形到数,体会不同美感背后的数值规律

师:天宁寺塔虽然简约,但是真是不简单。世间的事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你们看,这是杭州的两座塔,人们亲切地称它们为“美女塔”和“将军塔”。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思考,这两座塔蕴含着怎样的比例关系?

生1:我们研究这些塔的对径和高度的关系,发现了不一样的数值。

生2:保俶塔的底面对径和高的比是1:5,而六和塔的底面对径和高的比是1:2。

生3:我觉得底面对径和高的比值越小,这个塔就越细长,就像保俶塔,所以它才会有“美女塔”的称号。而六和塔的这个比值比较大,所以六和塔看起来比较魁梧、雄壮,所以它才会有“将军塔”的美称。

生4:不同的视觉美感,是因为其背后的数值是完全不一样的,真有意思。

2.由数到形,感受不同数值带来的不同的视觉美感

师:猜一猜,比萨斜塔的底面对径与高的比是多少?

生1:我觉得是1:5,我是估计出来的。

生2:我感觉是1:4,我觉得这个塔看起来比保俶塔更粗壮一些,而比六和塔又纤细一些,所以我觉得是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个比。

……

师:大家的感觉比较准确,比萨斜塔底面对径与高的比确实是1:4。

师:有一座塔,它的底面边长:高=1:0.618,猜一猜,这会是哪一座塔?

生3:底面边长是1,高度是0.618,这座塔有点矮矮胖胖的。

生4:这座塔比我们学校前面的塔看起来要矮很多。

生5:这座塔是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埃及金字塔?

师:同学们真是厉害!能透过形状估计出其背后的数据特征,又能通过数据想象出不同的形状来。这就是数学的魅力,它能帮我们破解美的密码。

(五)学习方法迁移应用,挑战设计塔形建筑的新任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从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深入剖析了塔中的数学密码。

师:大家在美术课上,借鉴塔的元素,设计了我们分校的标志性建筑。如果要画出这个建筑的平面图,今天的学习会给你们怎样的启示?

师:请大家画出平面图,标上相应的尺寸,并想一想这样设计的理由。

【案例点评】

(一)引古塔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

天宁寺塔作为学校旁真实存在的一景,已经深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把学习目标聚焦到古塔上,让学生经历一次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打破学习的边界,从课本到生活,从例子到实际,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之旅。关于数字的寓意,我们的数学教学极少涉及,而我们的生活却与之密切相关。古今中外,无论是神性的象征还是礼数、历数,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唐塔作为佛塔,也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看似简单的层数和面数,其实传递了极有文化内涵的寓意。同时,塔中的各种数学比例,无不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传递着和谐之美。通过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解开了塔中的数学密码,体会到数学的精准,进而拓宽了视野。

(二)做项目促内生,丰富学生的体验

对唐塔的研究,不是罗列客观事实,而是进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面对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解开唐塔的数学密码,进行持久的探索——进行塔的调查、了解塔的层数和面数的数字寓意、测量塔的有关数据、计算底面边长与高度的比值、排列各层宽度的数据、得到高度与宽度的比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评价和修正,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塔的底面边长和高度的比值接近0.25,这是锥体最美的尺寸,塔中存在等差数列、黄金比等。这样的项目化学习,颠覆了就知识点展开的学习模式,需要高阶思维的积极参与,从而使得学生的高阶能力,也就是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得到了培养。

(三)联数形成一体,提升学生的审美力

毕达哥拉斯说:“美是和谐与比例。”的确如此,一幅让人赏心悦目的作品的背后一定有一组和谐的数。先有一个构思的草图,然后给草图标尺寸、找数据,再呈现完整的作品——学生的学习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就富有美感的作品找出数据,从中发现各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中国的古人是如何利用数的和谐关系来达到美学的最高境界,同时指导学生进一步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一过程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来指导自己的创作,这样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

“唐塔中的数学密码”这样的项目,充分挖掘了数学学科的美育功能,达到了培养学生审美力的终极目标。

在“唐塔中的数学密码”项目化学习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美感、数的寓意。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被融入课堂,数学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原本枯燥的数学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