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建模,搭建“学”与“用”的桥梁

整体建模,搭建“学”与“用”的桥梁

学习内容】

植树问题

【适用年级】

五年级

【驱动问题】

为什么棵数与间隔数有时候相等,有时候不相等?

【课前思考】

(一)明知识结构,定“用学”目标

植树问题是一个很经典的数学问题,其蕴含的价值不言而喻。梳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从模型结构来看,可以分为“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三种;从题型变式来看,可以分为求棵数、求总长、求间距这三种问题。也就是说,这看似简单的内容,实则包含了九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再加上还有种一侧还是种两侧,封闭与直线等信息变化,植树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

如果把上述知识与技能作为首要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只是记忆,日子一长,遗忘加干扰必定会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痛点。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牢牢定位在对数学思想的体验与感悟上,真正建立起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搭建起稳固而又清晰的植树模型。

(二)探学生起点,定“用学”活动

纵观许多植树问题的教学案例,学生在学习时一般都会遇到三种困难。第一,不明白模型背后的道理。数量关系一般都是概括出来的,学生对棵数与间隔数的对应关系感悟很弱。第二,模型之间互相混淆。三种模型依次学习,前后之间的沟通与比对不够强,学生大脑中形成的结构散乱无序。第三,利用模型解决问题难。在解决“楼梯问题”“敲钟问题”“锯木问题”等实际问题时,很多学生就判断不出到底是该加1、减1,还是不加不减。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首先将以整体呈现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多重体悟模型的本质。然后,利用同一素材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能深刻体会模型的价值。最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植树问题的内涵,将例题进一步延伸,呼应课的开头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问题情境,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三种模型的共同点。

2.利用线段进行抽象,通过点与段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出不同模型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3.经历建模的过程,并形成自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建模—用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归纳出三种模型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整体建构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实录】

(一)情境导入:整体呈现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

动画出示现实问题:五年级三个班要在1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一班先种40米,二班接着再种40米,三班完成最后的40米。

师:猜一猜,五年级三个班分别要植多少棵树呢?

生1:每班都是8棵。

生2:三个班分别是9棵,8棵,7棵。

生3:三个班各9棵。

……

(二)自主探究:多重感悟模型本质

1.学生自主探索

师:看来同学们有很多种猜想,哪名同学的想法更符合题意呢?同桌合作,画一画、算一算,检验一下吧。

2.建立三种植树情况的表象

(1)两端都种——一班的种树情况

生:一班在40米的小路上,每隔5米种一棵树,要种9棵树。

师:40除以5等于8,怎么会是9棵呢?

生:因为从头到尾,头也要种,尾也要种,所以多了一棵。

师:像一班这样头尾都要种树的情况叫作“两端都种”。

(2)只种一端——二班的种树情况

生:二班接着种,要种8棵。

师:二班的种树情况和一班有什么不同呢?

生:二班头里的一棵树被一班种去了,所以二班头里不用种,只要种中到尾。

师:像二班这样,头不种、尾要种的情况叫作“只种一端”。

(3)两端都不种——三班的种树情况

生1:三班再接着种,也要种8棵。

生2:我不同意种8棵,120米的小路最后是图书馆,难道图书馆上也要种一棵吗?

师:请大家思考,三班在最后5米的时候还需要种树吗?

生:最后是图书馆了,肯定不用种了。

师:那三班种树有什么特点?大家也能取一个名称吗?

生:三班头里的一棵树给二班种了,尾是图书馆也不需要种,所以三班的种树情况是“头尾都不种”。

师:对呀,三班的种树情况叫作“两端都不种”。

3.抽象比较三种植树情况

教师通过描述并结合多媒体,利用线段图进行抽象。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三个班植树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都是在40米的小路上,每隔5米植一棵;都有8个间隔。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成,适时追问间隔数,引导总结并板书:通过40÷5可以得出三个班的间隔数都是8个)

师:咦,都是8段,三个班级种的棵数怎么不一样了呢?(根据学生的汇报,结合多媒体,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生:一班是头尾都种,每一个间隔对应前面的树,最后还需要种一棵,所以一班比8棵多了1棵。

生:二班属于只种一端,头里不用种树,每一个间隔对应后面的树,所以正好是8棵。

生:三班头尾都不用种,每一个间隔对应后面的树,最后一个间隔就多出来了,所以只有7棵了。

4.在对比中发现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这三种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各自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两端都种时,棵数=间隔数+1;只种一端时,棵数=间隔数;两端都不种时,棵数=间隔数-1。

5.揭示课题“植树问题”

(三)巩固练习:深刻体会模型价值

1.寻找生活原型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你能说一说吗?(引导学生说清楚什么是树,什么是间隔,属于哪种情况)

生1:马路边的路灯,灯是树,两盏灯之间是间隔。

生2:小朋友做操,小朋友是树,两个小朋友之间是间隔,属于两端都种。

……

2.解决生活问题

(1)说一说:你能找到每一幅图中所蕴含的植树问题吗?

(2)判一判:图中的数学问题分别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情况?

生:琴桥上的钢柱属于两端都不种的情况;南塘老街的灯笼属于只种一端的情况;杭州湾跨海大桥路面两边的路灯属于两端都种的情况。

(3)解一解:解决图中的三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引发对植树问题的新思考

师:我们再回到学校里这条通往图书馆的小路上,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预设1:无论哪种情况,三个班级都共植了24棵树。

预设2:把这条路看作整体,就是只种一端的情况。

师:哇,你们的发现太有价值了。那三个班种树还有其他可能吗?

预设:考虑到教师引导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可能会出现(8,9,7)(8,8,8)(9,7,8)。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

师: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直线上的植树问题,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不一样的植树问题呢!

【案例点评】

(一)整体架构学习内容,打通知识“隔断墙”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往往先教学两端都种,然后再推及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这样的散点的呈现方式容易造成知识的分离,使学生对三种模型的对比、辨析不足。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内容重组,将三个模型以一个情境主题构建,整体推进,通过一班、二班、三班的种树情况的比较,把三种模型完整呈现,让学生既能找到共同之处,又能分辨不同之处。这样的架构方式,打通了知识之间的“隔断墙”,整体建构植树问题的模型,更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及创新能力的 培养。

(二)选用真实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的抽象。本课利用学生熟悉的种树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思考“三个班该怎样种树”,从而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下,通过画图、观察、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索了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这样的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他们对三种植树模型进行横向比较,厘清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三)链接生活问题解决,拓宽思维“生长带”

通过回归生活,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找到植树问题的原型,并能辨别其属于哪类模型。同时通过具体的问题,学生感受到了加1、减1以及不加不减的原因。最后,在拓展延伸过程中,学生打破局限,站在整体上找到了现象的本质,拓宽了思维的“生长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