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落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学科落点: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教育需要回应教育需求,重新审视学科的价值,关注“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学习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数学思想的领会,对数学方法的体验;数学学习不仅是问题的解答,更是数学思维体系下理性精神的生成。若干年后,学生也许会把数学知识遗忘,但也许他们能将数学思想内化,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理解世界、表达认识的方式,这便是数学的价值所在了。

1.数学教育须顺应时代发展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是首要表征,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流动,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今天我们使用的一辆汽车,可能发动机来自日本、轮胎来自德国、零部件来自北美……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制造”的各种商品。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型社会中,人才成了核心竞争力。同时,我们又处于信息化时代,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使得我们的产业结构也在慢慢发生变化。知识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知识成了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从4G到5G,AI技术、人工智能等大量应用于我们的生活。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可以被共享,可以倍增,可以被“无限制地”创造。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人力资源比货币资本更为重要。在这种社会格局中,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且相互依赖的环境,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除了满足个人需要,还要能推动社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要有全局视野,能竞争,更能合作;要有创新视野,能传承,更能发展。

2.数学教育要符合教育方针

党和国家也提出了对人才培养的全局性指导意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强调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从国家的层面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总方向。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4年4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对学科育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由此可见,立德树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总体要求。

3.深度学习能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指出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深度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性运用,追求有效的学习迁移和真实问题的解决,并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高投入性学习。[5]这样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教育的目标和追求。要想达到这“三会”目标,就需要建立以理解为核心的数学课堂教学观;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角度思考教学的目标、过程、结果,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度建构,达到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最终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