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用而学”教学观的界定

二、“因用而学”教学观的界定

“因用而学”,简称“用学”,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又是数学学习的具体方法。它是指以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发展为目标,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手段的知识学习理念和学习活动方式,是真实情境下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图1-2-1 “用学”过程概念图

其基本思想有以下几点:

学生发展是根本。在图1-2-1中,学生的发展处于核心位置。学生通过阅读、感知、分析、理解、解答、应用,通过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通过体验、探究、验证等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同时,学生又通过解释、应用、发现,进一步巩固提升、迁移运用知识。一切学习活动的开展都应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文本材料是基础。人类的学习始于实践,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非要从直接经验开始的,完全可以在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文本是教师开展“用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以课程标准为指引,以教材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来梳理主线,整合资源,构建基于“用”的学习整体体系。

学习情境是关键。“用学”让学生在“用”中历学、悟学,其关键在于学习材料的选择。因此,“用学”首先要考虑如何设计学习情境,让情境既浅显易懂,又蕴含深刻的数学思想;既能体现不同的解决方案,又包含着一般化的结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让学生深度体验、探究、验证 知识。

素养提升是目标。在“用学”过程中,学生会经历系统分析、问题解决、实验、调研、创见、决策等活动,他们的抽象素养、推理素养、建模素养、高阶思维得以发展,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能力得以提升。以“用”促学、以“用”促思,学生在“用学”过程中经历了数学化,对学科的核心概念有了高程度达成,思维与技术素养有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