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问题教学化,厘清教学实践路径

二、生活问题教学化,厘清教学实践路径

生成项目之后,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教学的实践路径,从核心知识、本质问题、驱动问题、认知策略、学习实践、学习成果、学习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形成整体设计。图2-3-2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用学”项目设计流程图。

图2-3-2 以问题为导向的“用学”项目设计流程图

“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单元后编排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活动以自行车“蹬一圈能跑多远”为研究问题,主要探索“前后齿轮比与自行车蹬一圈行进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如果按照教材直接呈现研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会缺少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直接呈现问题还会让研究的内容仅限于前、后齿数的比值上,缺少对所涉及知识的综合应用的探究。为此,教师对该活动进行了改造,把“自行车里的数学”改为“自行车的哪些设计与速度有关”[1]。具体步骤如下。

1.寻找核心知识点

(1)主要知识点:应用图形的特征解释生活现象的原理;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科关键概念或能力:模型意识、应用意识、运算能力、创新意识。

2.确定本质问题

基于对核心知识点的准确定位,确定学习的本质问题有:自行车的哪些设计与速度有关?影响自行车速度的原理是什么(从数学的角度说明)?如何猜想、论证自己的观点?

3.转化为驱动问题

汤姆的自行车被朋友偷偷改造了,车把的连接杆上被焊接了一个齿轮,导致这辆自行车无法正常行驶。如果要设计一辆稳定又快速的自行车,你觉得可以怎么设计呢?

4.澄清项目的高阶认知策略

解决问题:从比较复杂的问题中收集相关信息,在各种限制条件下解决问题。

系统分析:以整体最优为目标,对事物的各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和证据。

决策:形成对研究问题的结论与判断。

5.确认主要的学习实践

从驱动问题入手,驱动学生不断思考、探索,从纷繁的表面现象中抽离出数学问题,形成研究序列(其中包含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和调控性实践)。

表2-3-2 “自行车的哪些设计与速度有关”问题分析

探究性实践:根据给定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澄清必要的数学条件和步骤;形成问题解决方案;进行猜想、论证,得出结论;对所得到的数学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表达自己的观点。

社会性实践:分成项目小组,形成小组分工和职责表;积极倾听他人的观点并给出回应。

调控性实践:制订问题解决方案;反思问题解决步骤。

6.覆盖全程的评价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达成度,关注学生的研究方法与状态,关注研究成果,关注学生在研究期间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总结、梳理学习的全过程,推动综合能力的提升。

表2-3-3 “自行车的哪些设计与速度有关”评价量表

7.形成学习活动流程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学生从知识的理解走向行动释解的最好途径。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储备,面临新的数学活动,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成果,从而提升了对数学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来自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来自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的体验,来自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经历。通过“情境呈现—方案设计—活动实施—结论形成—回顾反思”,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项目活动过程,培养了核心素养。

图2-3-3 “自行车的哪些设计与速度有关”学习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