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目标评价有差异

二、学生目标评价有差异

起点差异的评价。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不同,所获得的经验就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制定分层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摘到桃”,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得到合理的 评价。

学习能力差异的评价。学生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获得知识的方法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学生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去探究事物可能性的大小。在安排合作探究时,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分别扮演组长、协调员、资源管理员、记录员(汇报员)的角色。每个小组要协作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而且,每个人都要为本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如果组内有人遇到了困难,其他成员要提供帮助。

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我们发现,那些平时回答数学问题很快,看上去似乎很擅长数学的学生,在解释他们的思路时,表现并不是最好的,而那些平时对数学并不那么自信的学生,却能通过不断提问,为其他学生梳理思路。这样,需要帮助和给予帮助的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用适合自己的途径获取学习 经验。

个性差异的评价。在传统教学中,评价非常强调统一性,不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这导致学生得不到个性化的评价。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以致丧失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学习目标达成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思维,多提问:“除了他的办法,你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吗?”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具有创造性,而不会只是单纯地模仿。

通过实践与研究,笔者觉得目标达成的评价相对于传统评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调整。

首先,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共学,关注合作能力的评价。传统评价中落实到的是对个人的评价,忽视了对团队协作共同学习能力的评价。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应该提倡基于共同体的学习模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每一个个体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找准个人定位,将个人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因此,笔者提倡:不做失败路上的盲目勇士,可以尝试做成功路上的智慧副将。

例如,“竖蛋中的奥秘”[2]一课中,六名学生为一共学小组开展研究。之后我们对各个小组进行了访谈式评价,表5-1-2为某一小组的访谈实录及评价分析。

表5-1-2 “竖蛋中的奥秘”一课访谈实录及评价分析

续表

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团队中,从团队学习的角度进行了评价。通过访谈的形式,我们发现,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了学习,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任务,这既使学生个人的能力有所展示,也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取长补短。

其次,从一卷测评到项目测评,关注个性化表达的评价。“一卷定优劣,一考定终身”,这种通过一张试卷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方式是一种易操作但不够客观全面的评价方式。卷面测试中,往往只能根据结果评判对与错,可是即使错误也存在差异性,而这个差异性很难通过卷面直接表露出来。在追求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从一卷测评调整为项目测评,不再追求一个统一的答案或正确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去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决策的优劣。下面以“逛鼓楼沿”项目测评的部分内容作为示例。

“逛鼓楼沿”项目测评[3]

宁波鼓楼有着1100多年的历史,登鼓楼可一览宁波城市全貌。那里有着热闹的商业街、古色古香的建筑群、美味的宁波小吃……让我们一起去逛逛鼓楼沿吧!

逛鼓楼沿路线:登古楼识钟面→摸城墙认图形→逛古街议价格→踩石板玩游戏→搭戏台巧装扮。

逛鼓楼沿测评内容及标准(部分):

“逛古街议价格”测评内容及标准

这是一年级下册的一个学习项目。这个项目充分挖掘学校附近的人文资源——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古建筑鼓楼,以逛鼓楼沿作为主题,在登、摸、逛、踩、搭的环节中,逐一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进行评价,里面涉及数的认识、数的计算、时间、分类、规律等相关知识。在“逛古街议价格”的评价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购买什么凭个人喜好,怎么付钱凭个人思维习惯。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的学生,有着层次化的区分,将动态的评价过程按星级分层,使评价更为客观、真实。

再次,从唯一思路到多元解法,关注思维发展的评价。评价不能只重视“量”,“用学”的评价是重视“质”的评价。评价不仅要解决“学到多少”的问题,更要解决“学得多好”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引进了SOLO分类评价理论,下面以“吃不完的巧克力”[4]一课对思维的评价为例。

【研究背景】一块巧克力像这样切四刀,然后重新拼起来。

思考:怎么会多了一小块巧克力?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