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用而学”的实践框架

二、“因用而学”的实践框架

指向“用”的“学”,更强调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更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把“因用而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对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做进一步的思考后,笔者认为“为用而学”是目标系统,“在用中学”指向过程,而学习的结果就是“学而用之”。

1.目标——“为用而学”

在教学过程中,目标设定是第一位的。“为用而学”是教学的目标。教师的“用”是前提,学生的“用”是目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当下的“用”,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用”。在数学学习的“四基”发展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指向当下,而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更多地指向未来。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统整考虑,着眼“为用而学”,合理设置目标。在《小数除法》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做这样的思考。

表1-3-1 《小数除法》单元目标设计

2.过程——“在用中学”

学生通过“在用中学”,经历运用旧知探索新知的过程,经历知识的推理验证的过程,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在用中学”的学习步骤,一般包括情境呈现、方案设计、活动实施、结论形成、回顾反思,具体见图1-3-3。

(1)链接真实情境,找准经验点。学习的发生、发展依赖学生原有的经验。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找准经验点,寻找能够建立知识与经验双向互通的真实情境,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联想,调动原有知识、技能、经验和感受,激活学习的动力。

(2)经历研究过程,做实体验点。学生通过头脑风暴、讨论、系统分析等来设计方案,确定问题的性质,厘清知识现状,选择工具材料,形成研究方法;通过资料查阅、实验、问题解决等来实施研究,把学习活动展开、放大,利用思维工具来达成研究目标;通过撰写报告、制作作品等活动,形成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过程,是体验知识本质的过程,是感悟思想的过程,是形成个体认知的过程。

(3)形成高阶思维,增值能力点。通过系列的活动,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发展,如应用、分析、创造等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借助评价量表,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发展、方法的形成、合作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做出评价,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

图1-3-3 “在用中学”的学习步骤

3.结果——“学而用之”

学生在解决相应问题之后,会形成相应的知识、能力、经验和情感体验。这样的学习过程正如弗莱登塔尔(Freudenthal)所倡导的“现实的数学”,现实世界的问题促使学生发展知识、形成能力,给学生提供了抽象化、形式化、一般化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把知识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体验给予学生“学而用之”的能力和心向。当学生再次面临新的实际问题时,他们首先会链接该问题的有关先前知识,形成初步的想法;而后进一步澄清:哪些已经明确?哪些仍不明白?从而确定下一步学习的步骤、材料、资源;接下来或合作交流,或独立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解决原有学习任务,并不断发现新的学习任务,从而进入下一个“用”与“学”的阶段。

【注释】

[1]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05.

[2]江春莲,胡玲.从TIMSS和PISA看国际数学教育评价趋势[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3(01):031-035.

[3]凯·斯泰西,罗斯·特纳.数学素养的测评——走进PISA测试[M].曹一鸣,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4.

[4]凯·斯泰西,罗斯·特纳.数学素养的测评——走进PISA测试[M].曹一鸣,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28.

[5]高东辉,于洪波.美国“深度学习”研究40年:回顾与镜鉴[J].外国教育研究,2019(01):14-26.

[6]张良,罗生全.论“用以致学”:指向素养发展的教学认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40-49.

[7]张良,罗生全.论“用以致学”:指向素养发展的教学认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40-49.

[8]张琼.“用中学”:指向实践能力发展的一种知识学习方式[J].课程与教学论研究,2013(5):56-61.

[9]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8.

[10]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27.

[11]陆有铨.教育的哲思与审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1.

[12]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80.

[13]《民本主义与教育》,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七年三月初版,民国三十六年五月第二版,第163,211-222页.

[14]袁刚,孙家祥,任丙强.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8.

[15]袁刚,孙家祥,任丙强.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70.

[16]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185.

[17]屠锦红,李如密.“做中学”教学法之百年演进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4(4):95-102.

[18]张琼.“用中学”:指向实践能力发展的一种知识学习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56-61.

[19]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13.

[20]崔允漷.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从三个维度建构“新”教学[EB/OL].https://mp.weixin.qq.com/s/8_Tda3k5wDQoreH4EL9PNw.(有改动)

[21]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010.

[22]高东辉,于洪波.美国“深度学习”研究40年:回顾与镜鉴[J].外国教育研究,2019(01):14-26.

[23]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45.

[24]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48.

[25]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50.

[26]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51.

[27]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56.

[28]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56.

[29]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60.

[30]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61.

[31]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21.

[32]鲍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68.

[33]鲍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72.

[34]该研究主题由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朱昕怡同学实践,张颖老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