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用而学”与深度学习的关系

四、“因用而学”与深度学习的关系

1.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指的是学习方法。1976年,弗伦斯·马顿(Ference Marton)和罗杰·萨尔乔(Roger Saljo)根据学生阅读实验,第一次提出了“学习层次”。他们发现浅层学习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层次,深度学习处于认知的高级水平,涉及高阶思维,可以发生迁移。

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学者既关注学习方式,又关注学习结果。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和澳大利亚学者柯利斯(Collis)创建了SOLO分类。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一种首创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SOLO分类评价理论非常形象清楚地描述了学习结果的五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前结构,即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或只会重复问题,不能理解要点。第二层级为单点结构,即学生注意到了问题的一个相关特征,但事实与观点之间没有联系,理解是有名无实的。第三层级是多点结构,即学生找到了许多独立的相关特征,但还无法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第四层级是关联结构,即学生会整合各部分内容,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第五层级是抽象扩展,即学生会归纳问题或重新概念化到更高的抽象层次。具体请看图1-2-2。

图1-2-2 SOLO分类评价理论[20]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层级没有发生学习,第二和第三层级都是浅层学习,第四和第五层级才是深度学习。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Jay McTighe)提出了“深度学习的起点是理解”的观点,了解、输出、记忆等都属于浅层学习,唯有理解才是深度学习。理解从认知和情感层面可分为说明、诠释、应用、形成观点、同理心、自知之明六个水平。

2012年,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The 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把深度学习阐释为六种相互关联的核心竞争力,即掌握核心学术内容、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有效沟通、协作能力、学会学习、学术心志。美国研究学会(America Institutes for Research)将其进一步细化为认知、人际、自我三大领域,形成了深度学习在领域维度与能力维度的兼容性框架。具体请看表1-2-1。[21]

表1-2-1 深度学习在领域维度与能力维度的兼容性框架

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性运用,追求有效的学习迁移和真实问题的解决,并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高投入性学习。[22]

我国学者刘月霞和郭华在研究中提出了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特征一,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23]个体经验与人类知识在深度学习中,相互成就、相互转化。“联想”(唤醒、调动)是关照、重视学生个体经验(包括日常生活经验),而“结构”是通过教学活动对经验和知识的整合与结构化。[24]特征二,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25]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就得有“活动”的机会,有“亲身经历”(用自己的身体、头脑和心灵去模拟地、简约地经历)知识的发现(发明)、形成、发展的过程的机会。[26]特征三,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27]发生深度学习的学生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够由本质推出若干变式。[28]特征四,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迁移与应用”解决的是知识向学生个体经验转化的问题,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29]特征五,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价值与评价”回答的是教学的终极目的与意义的问题,即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以人的成长为旨归。[30]

因此,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是引起、维持、促进学习;目标是用以致学,采用共生共享的评分规则;内容是蕴含意义(真实情境问题)的任务;教学具有高投入、高认知、高表现的特点;评价需要基于有着真实情境的问题和任务。

2.“因用而学”是深度学习的实践方式

在对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的探索中,笔者认识到深度学习是理解性学习。学生能将新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能将它们与原有的认知相融合,能将众多的思想联系起来,能将已有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迁移应用,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注重批判理解、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面向问题解决、提倡主动终身。[31]“因用而学”教学观着眼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构建以“用”为核心的目标体系,从“用”中引出学习内容,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在“用”中促进“学”,加强知识的深度建构;而后学以致用,强调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的运用与再学习。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包含了感知、理解、应用、分析、创造等思维活动,以“用”引学、以“用”探学、以“用”正学、以“用”拓学,“学”在“用”的过程中深度发生。同时依据深度学习评价理论,如SOLO分类评价理论,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习过程的亲历度、学习结果的运用度,从学习结果呈现的情况,分层次地深入剖析,分析学生的学习处于哪个阶段,是否有深度学习的发生。“因用而学”教学观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方式进行学习评价,从而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一线教师以实际的、可操作的学习评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