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因用而学 学用相长
周静珠老师是幸运的,因为她成了《小学数学教师》2022年第1期的封面人物。这是教坛对她所取得的教学成就的一种无声的赞美。同时,期刊登出了一组专题文章:一篇《小学数学“因用而学”的内涵解析与实践策略》和两篇“因用而学”的思考与实践的案例,编辑部还特别配发了《因用而学 为学而教》的导引文章。我想这是编辑部同志对这位一线教师,经由深入思考、理性分析,加之亲身实践,提出“用”“学”理念与适切性实施策略的充分肯定与最好褒奖。
是的,这组专题文章就是周静珠老师即将出版的厚厚一摞书稿——《因用而学: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个结晶,一个侧面反映。
我为周静珠老师提出“因用而学”的教学理念点赞。这不仅需要有洞见,更需要有勇气。所谓有洞见,是因为“学”与“用”其实远超出数学范畴,是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命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有人说,“学习”一词本来就含有应用的意思,“学”是接受知识,“习”是实习,是应用知识,“学”与“用”是不可分的。宋代大学者朱熹说:“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其大意是: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如果只是知道而不去做,那么学与不学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为“学以致用”作为成语深入人心,使用十分广泛,久而久之,人们对“学”“用”有着惯性理解和传统认识。周静珠老师洞见到这样的理解与认识存在误区。误区之一,“学”“用”有先后之分。传统的认识往往认为“学”在前,而“用”在后,“学”决定着“用”,把“学”和“用”割裂成两个阶段。误区之二,“用”是工具而非目的。学习的主要对象是知识,知识的运用则是工具、手段,服务于知识的掌握;认为知识内在地优于实践,学习接受内在地优先于实践应用。所谓有勇气,是因为这个命题哲学意味太浓厚,讨论和表述起来非常不容易,会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可能。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周静珠老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来探讨这一命题。相反,她认为只要对这一命题的探讨和实践有价值,就不必躲躲闪闪、裹足不前。一线教师也不妨大胆呈现自己的想法,提炼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理念,并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展开生动的课堂实践。有实验性,正是吸引一线教师不懈奋斗与探索的最有魅力的一点,也正是教师探寻教学真理过程中的价值所在。
三年前,讨论要不要将这个命题的探讨与实践立项成为研究课题时,大家的意见是不一致的。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故弄玄虚,容易纠缠在“用”“学”关系的泥沼里,难以提炼出教学主张与理念;二是乱花迷眼,其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用”的解释涉及的层面更多,因此难以搭建出理论框架、找到研究路径;三是东拼西凑,容易造成理论探讨与课堂实践“两张皮”的现象,难以收集到足够、丰富且适切的支撑材料,并在逻辑上站住脚。
近日,当阅读完这本记录着她三年研究实践历程与积淀而写就的专著原稿,作为当初坚定的支持者,我感到由衷的欣喜。
书稿不但厘清了“用”与“学”的关系,而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因用而学”的教学理念。她扬长避短,建立实践取向的教学认识,调整“用”“学”关系的先后次序,得到“用”在教学中的三层意义——“用”不仅是结果,还可以是过程与方法,更是目的与价值追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建立以“用”为目标的教学整体思维,统领整个教学阶段。最终,逐步实现“用”“学”有机整合,达到“用”“学”一致。
本书不但搭建了“因用而学”的理论框架,而且多维度、多视角地探索出将理论落地的实施策略。理论架构上,本书将“因用而学”教学理念指向知识的探索、推理、应用和创造,把“用”与“学”的有机整合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为用而学”是目标系统,“在用中学”指向过程,而学习的结果就是“学而用之”。在此理论架构的指引下,本书又从四个维度——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学习活动指导、学习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梳理和概括。例如,在《“因用而学”理念下的教学策略》一章中,她概括出四条策略:两条内化策略,分别是数学模型的抽象策略、数学探索活动的建构策略;两条外化策略,分别是数学错误资源的挖掘策略、数学实践应用的创造策略。这种梳理与概括,很好地在理论探索与课堂实践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广大一线教师深入浅出地领略、把握周静珠老师的“因用而学”理念,并找到实施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本书不但提供了十个通俗易懂且完整的创新设计案例,而且都充分体现了“因用而学”的教学理念。
本书中的案例特点非常鲜明,都是从“用”的视角出发,经历从“用”到“学”再到“用”的过程,把“用”贯穿于“学”的全过程,深入数学学科的本质和知识内核,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深度认识、深度理解、深度体验,促进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双向发展。案例还从四个维度分类提供,分别是单元整体的典型案例、课时视角的创新案例、问题导向的教学拓展案例、项目学习的典型案例。这样分类翔实的优秀案例既是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等单元论述的具体化,更是“因用而学”教学理念的落脚点、支撑点,十分便于一线教师理解、借鉴,从而有效指导日常教学活动。
行文至此,搁笔掩卷,叩问遐思。
记得石中英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叫“教育者不要再痴迷于制造标签化的‘教育特色’”,他感觉到当下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教育概念满天飞。他认为初衷是好的,但如果一味强调特色、差别,非得在理念、名称上弄出与别人不同的东西,方才能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独特性、创新性和价值性,那就走向了反面。
周静珠老师提出“因用而学”的教学理念,也是在为自己贴一张“标签”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两条。
一是提出“因用而学”的教学理念,不仅十分必要,还具有鲜明的时代育人导向价值。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从4G到5G,AI技术、人工智能等被大量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知识的价值以及学习的目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可以被共享,可以倍增,可以被“无限制地”创造。学习也不再以交流和获得知识作为终极目标,围绕知识进行的表达、交流和应用成为教学的一个起点。通过学习,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促进内在生长,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此,中国的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从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素养本位的教学必须确立新型的教学观,而教学观的重建又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先导。“因用而学”教学理念的提出就是从时代大背景下来思考教育问题,针砭时弊,通过加深对教学目的、过程和结果乃至教学本质的理解来改进原有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是提出“因用而学”的教学理念,就教育教学内在规律的探索上也显示出独特性、创新性。
应该说“学以致用”这个理念,不论是在传统教育观念,还是在现代教育价值观上,都被广泛认可。它既是学的结果,也是学的追求。它强调的是学习了的知识(结果)要实现能够在实际中运用的程度。
虽然“做中学”这个理念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针对“听中学”提出来的,但这也是当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不妨说它是“用中学”。它强调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发展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它解决了学习过程的问题。
“学以致用”和“用中学”解决了学习中的结果(后端)和过程(中端)的问题,且留出了目的(前端)和意识(贯通全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因用而学”是“用中学”和“学以致用”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用中学”是学的过程,“学以致用”是学的结果,“因用而学”则是目的和意识,这样就建构起以“用”为目标的全过程的教学认识,贯通了目的、过程和结果,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动力源泉和学习效果的检验标尺等问题。这种教学理念的重建,就教育教学内在规律的探索上也显示出独特性和创新性,对于推动课堂教学关系的深度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一定有所裨益。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学人进行大教育学建构,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探讨时,有了一线教师的实践观照,便为形成独特的教育学中国话语提供了实践案例。
至于有人质疑“因用而学”的教学理念存在偏颇和歧义,原因是春秋时期庄子说过“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遂引申出“无用之用,方是大用”。此处不做展开,留给广大读者争鸣。
总之,周静珠老师提出“因用而学”的教学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充分实践,有着很强的现实性、探索性和指导性。教学中试着做好因用而学,以用促学,用学相长,或许你的课堂会更上一层楼。
如果我们再做一下拓展性的思考,从“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到“因用而学”,不正是周静珠老师专业成长的真实写照吗?
周静珠老师是幸运的。作为宁波师范首届五年制大专优秀毕业生,她被招聘到宁波市实验小学工作。在沈丹丹特级教师和宁波市教研员邱惠芬老师的指导下,她很快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是她这个阶段展开教学的朴素想法。她一边进修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本科学历,一边又把自己在师范里学到的教育教学知识与师傅们传授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迅速地站稳了讲台。她还于2002年下半年在宁波市执教了“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一课,获得了好评。当然,那个阶段的她,更多地思考怎样教,怎样把师傅们的想法转化为课堂的实践。
从会教书到追求教好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道坎。周静珠老师幸运地考到了金莹特级教师的门下,之后,又加入了我的工作室。我们通过种种途径与手段点燃、激发她的专业发展动力,在一次次把她推上前台进行课堂展示、观点报告时,让她深切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境地。“以用促学”是她那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为了把课上得更有味道,为了把报告做得更加精彩,她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为此,她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收获了教学自信。记得在“浙派名师经典课堂艺术展”上,她执教“立体图形的总复习”一课。如何把这些知识点用一条无形的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是这节课的最大难点。于是在教学设计中,她想到了用一张A4纸来创造立体图形,而后找出这些立体图形的共同点,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所学的有关图形的认识,表面积、体积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成为各自独特的数学认知。这节课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原来复习课还可以这样上。虽然这时候的她已被评为宁波市名师,但她的专业成长还处在外部推动与个人内在需要相结合的阶段,还没有完全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内在 超越。
周国平先生在《朝圣的心路》中说:“我不想知道你有什么,只想知道你在寻找什么,你就是你所寻找的东西。”
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生为何而学?”这两个问题不断冲击着她,引领她持续思考,从而开展了“因用而学”的教学实践研究。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专家指点,她重新认识了“用”与“学”的关系,把学生的“用”作为目的、过程、结果贯穿始终。2021年,在浙江省项目化学习研讨活动上,她展示了“自行车速度里的奥秘”一课。该课的学习活动基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师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自行车的哪些设计与速度有关”,提炼出研究的四个子问题,逐一进行探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又得到数学的解释与模型。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用”的意识引领下,在用中学,用学融合。学生学得有目的、有动力、有兴趣、有实效,这是一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有代表性的好课。更重要的是,与会专家和同行充分认可这是一节践行她自己“因用而学”教学理念的好课。通这个阶段的研究探索,她实现了专业自主的内在超越,走向了专业自觉,达到了专业发展的新高度。
教师在成长中试着做好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因用而学,用学相长,或许会让自己的专业发展达到新的境界。
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总裁、正高级研究员、特级教师 林良富
于壬寅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