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适合吃生姜、大枣
中医门诊实录
近日,有一位女性乳腺癌病人,手术化疗以后一直在我的门诊服中药调理。她刚来看病的时候是以情绪焦虑、失眠、头晕等症状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治疗,这些症状都明显好转了。
2周前这位病人来就诊,说:“朱医生,我口苦,早晨起来发觉舌头很黏,舌苔很厚,不舒服。”我看病人舌苔厚,略微发黄,结合病人脉象,诊断为脾胃湿热,因此我调整了中药,以健脾清热化湿的药物来改善病人口苦口黏的症状。
1周前这位病人又来了,对我说一切症状都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我觉得非常奇怪,按照我的经验来说,2周前开具的中药应该有效的呀,就算无效也不会加重啊。我再次看了病人的舌苔,我的天啊,病人的舌苔比2周前还要厚,而且发黑。经验告诉我,不是我药物开得不对,应该是病人自己在家中除了正常一日三餐外肯定服用过其他的补药了。
果然不出我所料,病人在我的询问下告诉我,她每天吃红枣和生姜。我说三伏天加上你这个体质,怎么能吃红枣和生姜?病人回答我说是“微信”上说的,而且她的“理论知识”比我还丰富,她不但自己天天吃,还叫自己的小姐妹也天天一起吃,听得我哭笑不得。
我赶紧叮嘱病人把红枣和生姜停用,并且只能服用我再次调整的中药和一日三餐。本周病人复诊,舌苔已经转白转薄,趋于正常。病人对我说:“我现在嘴巴不苦了,舌头也舒服了。可是,网上不是说生姜是化湿的吗,我不是湿热吗?为什么吃了生姜,症状反而加重,不吃却好了呢?”
“一天三颗枣,青春永不老”“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这是关于枣和生姜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是绝对正确的吗?适合每一个人,特别是适合“你”吗?网上没有给出合理的满意答复。而且一些观点只说“好处”不说“坏处”,我作为医生在给病人提出指导意见时,首先要考虑药物、食物的副作用,而不是只要有疗效就行。在我接诊的病人中,绝大部分都是不需要进补的,或者说他们的体质在炎夏的特殊时节是不能随便进补的。
首先,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红枣和生姜的寒热属性。所谓寒热属性就是我们俗称的“热性的,凉性的”,红枣和生姜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是热性的。而且红枣和生姜都属于药食同源之品,所谓药食同源就是说此类食物是可以作为药物来治疗疾病的。所以红枣和生姜的热性程度要比一般的食物要高很多,因此对于人体的影响会比较明显。
众所周知,大枣可以补气,特别是可以补中气。因此,本来就消化不良,腹胀、胃胀的病人就不能多吃,大枣吃多了是不利于消化的。再者,因为大枣是热性的,所以在感冒咳黄浓痰,或者牙痛、牙龈肿痛的时候是不能吃的,吃了反而会加重病情。
小时候,父母在我们受凉淋雨后都会给我们煮一碗生姜水喝,以防止感冒,这是借助生姜的温热及发散的药性来把寒气从身体里赶出来。因为生姜为热性,所以本身就已经有内热的病人吃了以后等于是火上浇油。另外,生姜有发散出汗的特性,长期过量服用会损伤到阴,阴阳不平衡了,人体就要生病了。
因此,大枣和生姜虽好,但是给了不适合的人,在不适合的时间吃了,补药反而成了“毒药”。病人对于健康的渴求促使他们从各种渠道获得养生的知识,但是由于没有专业知识的指导,病人最缺少的就是判别获得的信息是否正确的能力。
人体是由阴阳组成的,因此阴阳二方需要达到平衡,人体才能健康。举个例子,人体是一个“房间”,人待在“房间”里,人体感觉最适宜的温度是20℃,那么阴阳平衡的时候“房间”温度就是20℃。
如果“房间”的温度变成0℃,人就会感觉到很冷,这时候阴阳平衡被破坏了,阳不够了,此时我们就要“开暖气”使“房间”的温度回到20℃,那么“开暖气”就是补阳,转换到现实的手段就是吃热性的药物或者食物,比如红枣、生姜。
这位病人的情况是,“房间”温度是20℃,但是“房间”的“主人”反而在开“暖气”(吃红枣、生姜),那么“房间”的温度变成了40℃,可想而知“房间”的“主人”肯定会热得受不了,于是就造成了上文中这位病人出现的问题。我采取的方法很简单,我让“房间”的“主人”把“暖气”关掉了(停服红枣和生姜),并且我稍微开了一点“空调”(病人吃的汤药里加了抑制阳的药物),这样“房间”的“温度”恢复到了20℃,病人的病自然就缓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