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秫米论

中医秫米论

“秫米”的“秫”在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中就有注解:“秫:稷之黏者,从禾术,象形,食聿切,秫或省禾。”根据当时对五谷的分类,稷为五谷之一,而稷带有黏性的一类即称为秫。

秫米最早作为药物出现是在晋代的《名医别录》中,其文曰:“秫米,味甘,微寒。止寒热,利大肠,治漆疮。”记载中并无养胃之说,并且与今天我们食用的秫米是否为同一品种也不确定,因为《名医别录》中没有对秫米的外形做描述,因此无法与今日的秫米进行比较。

唐代的《食疗本草》中,将秫米归为不可经常食用的谷物,同时记载,在北方,秫米常用来酿酒,而非养生。自唐代之后到明代之前,秫米很少有明确的药用价值记载。

明代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依照文字历史演变推论出秫米即是黄米,当时的情况是秫米被俗称为“糯粟”,北方人将秫米称之为“黄糯”或“黄米”,“秫”即粟米品种中带黏性的一种。同时《本草纲目》中对于秫米有着这样的记载:“秫米即黄米,性平,不可常食,拥五脏气,动风,迷闷人。按《养生集》云:味酸性热,黏滞,易成黄积病,小儿不宜多食。”简而言之,李时珍时代对于秫米,认为不可多吃。自明代之后对于秫米的记载无更多的变化。

时至今日,秫米在上海习惯被称为“北秫米”,我祖父开方均书写为“北秫米”。我查阅了2018年版的《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关于秫米的记载,结果是其条目下记载十分简略,功效记载为和胃安神,用于胃失安和,夜不安眠。我要强调“和胃”非“养胃”,这里涉及中医《黄帝内经》中所载“半夏秫米汤”的方义,今日我不赘述,只是提醒大家一点,“半夏秫米汤”是煎煮后把半夏和秫米都去掉,只喝汤汁的,并不是吃秫米本身。在中医看来,秫米并非养胃佳品。

中医小知识总结

小米、黄小米、秫米,这些称谓自古至今是否一致,且所指为一物,目前真的还没有定论。今天根据各方面的资料综合来看,小米=黄小米=秫米,我亲自看过中药房的饮片秫米,应该无误。

中医的秫米没有明确的养胃功效,甚至在诸多著作中有着“不可长期食用,多食有副作用”的记载。《中药学》中没有收录“秫米”这味药材,2018年版的《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也只有寥寥数语,因此要说中医认为小米粥可以养胃,那似乎有点牵强。至于其他科学领域对于小米有别样的解读,我觉得只要有理有据那就可以采信。

有人会说北方有喝小米粥的习俗,但南北地区差异明显,人的体质也相差很大,上海人是否都能适应,也很难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不出产小米的南方,人们的体质因素还是要考量的。同样的道理,北方人吃糯米就比南方人少很多。

根据我对小米考证后的结论,我建议可以偶尔食用小米,对于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群,我不推荐长期将小米当保健品来日常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