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就诊时如何选择科室
中医门诊实录
“医生,我妈妈在你这里看病看得效果蛮好的。最近我自己老是盗汗、头晕、没力气,也想调理一下身体,想让您帮我也看看病。但您是肿瘤科医生,我的病您能看吗?”
“可以看的,请放心,我会看您的病!难道肿瘤病人盗汗、头晕、没力气,我就不看了?我只看肿瘤?”我总是这样回答。
最近我经常碰到病人问我此类问题。问的人多了,我就觉得很有必要和大家聊一聊“中医内科不分科”的问题。
中医自古对于分科的概念就比较模糊,我先来举个例子。古代名医扁鹊他医术非常高明,在当时名闻天下,他路过邯郸时听说赵国人尊重妇女,于是他就做妇科医生;到洛阳发现当地人敬爱老人,于是就做起了老年病医生;到了咸阳,秦国人喜爱孩童,于是他又做起了小儿科医生。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中医自古就是不完全分科的。
那为什么会造成病人都不知道中医内科是不分科的呢?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因为西医分科对于老百姓的观念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西医由于理论体系的原因,首先就把医生分为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两大类,然后再进一步细化,比如外科有脑外科、心胸外科等,内科有呼吸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等。因此病人上医院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分清自己要看什么科。但是随着这几年的分科越来越细,现在第一次去医院就能找对正确的科室看病已经成为普通病人的一个难题。就好比如今我们常说的现代人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现代医疗也是“碎片化的医疗”,一个人患了不同的疾病需要分别去看不同的科室。分科太细之后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病人同时患有2种或3种病的话,他都不知道先看哪个病,往往心内科医生只管心脏问题,而血糖高的问题需要病人去找内分泌(代谢)科医生解决,而内分泌科医生只管血糖问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问题还得去找呼吸科医生,最后病人在医院里兜了一大圈,配了一堆的药,到家后都不知道该先吃什么药。分科细固然有其很大的优点,但是分科太细的确也造成了治疗缺乏整体性的缺点,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个原因是中医医生自己对于中医分科的错误认识。我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是同时接受了两套教学体系,一个是祖父通过传统的师带徒中医教学模式带教我,另一个是按照上海中医药大学现代化中医教学模式学习,因此我对于中医的看法会更全面一些。现代中医的教育方法是运用西医的教育方法,包括到医院实习也是一个科室一个科室进行的,因此造成毕业后的医生对中医内科不分科完全没有概念。医生被医院分配到神经科,那就只看神经科的疾病,分配到血液科就只看血液科的疾病。但是一个病人生的病还要按照不同的科室来生吗?得肿瘤的病人本身就是老年人居多,慢性病本来就多,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难道肿瘤科医生只看肿瘤,其他的症状都不管了吗?显然这是不对的。
撇开西医不谈,我们只说中医。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人体的阴阳不平衡造成的,所以中医的治疗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把阴阳调整过来,阴阳平衡了,疾病自然就好了。所以不管你是糖尿病也好、高血压也罢,头痛发热、盗汗失眠,统统都是阴阳不平衡的表现,只要是中医医生,理论上都会治疗。我从小跟随祖父抄方,祖父治病以儿科为主,但是成人、妇科也都开方治疗的,到了冬天来开膏方的病人也是络绎不绝,祖父从来不说:“我是儿科医师,其他的内科疾病我不看的。”祖父自幼教我也是内、儿、妇科统一传授的,中医理论就是以人为本,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来治病,所以我在门诊看病时只要是可以一起治疗的症状我都会统一到一张药方上,这样病人不仅把肿瘤的病看了,同时把其他的不适也一起治疗好了,节约了病人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虽然我是肿瘤科医生,但是我门诊有很多病人都不是肿瘤病人,比如月经不调、哮喘、儿童抽动症、皮肤湿疹、盗汗、头痛等内科杂病我都看。当然,如果是明确需要及时医治的专科疾病还是需要专科治疗的。
所以我想对大家说,如果您在看中医,虽然可能不是这个科室的疾病,你也可以问问您的医生是不是可以一起治疗,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我希望中医能把“碎片化的医疗”转变为“整体化的医疗”,真真正正地造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