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高的冬虫夏草是否物有所值

21.价高的冬虫夏草是否物有所值

我经常会接到朋友的电话,咨询我探望病人送什么中药材最合适。遇到这种问题我第一时间会询问朋友要探望的病人患什么疾病,然后根据不同的疾病给予建议。西洋参对脾胃虚寒的人不适合,枫斗对有胃部疾患的人不适合,人参对体质偏热的人会火上浇油。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我觉得最百搭万能的送礼佳品还是“冬虫夏草”,适应面最广,副作用相对来说最小。但是虫草如此昂贵,它究竟有什么具体的疗效呢?

首先我来说一个冬虫夏草最著名的故事,按照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故事的主人公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话说公元690年,武则天(624—705年)晚年体衰多病,咳嗽不止,太医束手无策。御膳房康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记得在家乡时,老年人用冬虫夏草炖鸡滋补身体,想给武则天做一道试试看。鸡是“发物”,有可能引起旧病复发,于是康师傅改用鸭子取而代之。鸭子炖好后,康师傅端给武则天品尝。不料武则天见汤里有黑乎乎的似虫非虫的东西,认定是康师傅要害她,欲杀之。御膳房的李师傅与康师傅是同乡好友,想救康师傅,他将20根冬虫夏草塞进鸭肚里,炖汤给武则天服用,武则天服用数日后咳嗽即愈,凤颜大悦,当即重赏康李两位师傅。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李师傅既救下了自己的同乡,又治好了武则天的宿疾,看似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其实这可能是一个假传说,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武则天那个时代,冬虫夏草是没有药用记载的,在唐代的医书里并没有关于冬虫夏草的记载。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御膳房的师父是不会知道冬虫夏草能治疗咳嗽的。

冬虫夏草被用来药用的历史非常短暂,历代医书中均未记载此药,一直到明代的《本草纲目》中也没有冬虫夏草的任何记载。冬虫夏草最早被记载是在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中,此书于1757年刊行,距今仅200多年,所以网络上关于冬虫夏草与武则天的传说可能是附会的,因为在武则天的时代至少没有官方刊行的医学书籍中出现冬虫夏草。至于冬虫夏草与秦始皇、唐明皇的传说也就更不用当真了。

虽然冬虫夏草被药用的年代不久,与人参这一类“老前辈”比起来,的确算是中药界的“小鲜肉”,但它的疗效还是值得肯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记载,冬虫夏草的主要功效是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用于肾虚精亏,阳痿遗精,腰膝酸软,久咳虚喘,劳嗽咯血。因此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甚至是肺癌病人,冬虫夏草的确是一味滋补佳品。

冬虫夏草这么昂贵,大家需要有一些鉴别的常识,以防上当。我们以《药典》2015年版为标准来鉴别,其性状特点为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虫体似蚕,长3~5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细长圆柱形,长4~7厘米,直径约0.3厘米;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

简单来说,就是先看外形,以完整、虫体丰满肥大、外色黄亮、内部色白、子座短者为佳。再看其足,应该有8对,在近头部有3对退化的足,中间部分有4对足,尾部有1对。背部的环纹明显,一般来说具有三条细一条粗或“三密一疏”的特点。头部眼睛颜色红棕色或棕黄色(西藏那曲所产冬虫夏草眼睛颜色为黄色,青海玉树所产冬虫夏草眼睛颜色偏褐色,其他地区所产的多为红色或深褐色)。草头上具有韧性,草体颜色渐变。在气味方面具有一定的腥味或者菌菇特有的一种气味。虫体与真菌子座应具有自然性连接。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其折断面,将冬虫夏草掰开后有明显的纹路,虫草中间有一个类似“V”形的黑芯,有些也可能是一个黑点。这黑芯其实就是虫的消化线。鉴别时一定要结合整体来看,别放过一个细节。

冬虫夏草的“假货”很多,比较常见且比较容易区分的是蛹虫草,药材习称北虫草。此外还有亚香棒虫草、凉山虫草和一种唇形科植物地蚕及草石蚕的块茎来伪充冬虫夏草。随着技术的进步,造假手段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现在也有用面粉、玉米粉、石膏等加工品来为冒充冬虫夏草的,还有用拼接的手法,将一些断裂的或者半真半假的虫草拼接起来。我们在购买的时候尽量去正规药店,防止受骗上当,中药材也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切勿贪小便宜哦!

冬虫夏草服用多少剂量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冬虫夏草的用量是3~9克,如果按照一般大小规格的冬虫夏草1克是4~6根,如果要达到《药典》规定的剂量,最起码一次要服用12根以上,那是相当昂贵的。而且根据《中华本草》的记载,冬虫夏草的经验用方都要用到15~30克,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大众是比较难承受的。所以在购买与服用冬虫夏草的时候请大家做到心里有底,在疗效与价格之间做出理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