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能抗肿瘤吗

88.海参能抗肿瘤吗

中医门诊实录

“朱医生,我现在化疗和放疗都做好了,可以定心开始喝中药调理了,请问一下,我可以每天吃1根海参吗?”病人问。

“海参?我不推荐,我也不反对。”我说。

“朱医生,这是为什么呢?不是都说海参是抗癌、提高免疫力的吗?”病人问。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有一点问题的,至少中医对于海参的理解与老百姓的观点可能还是有出入的。”我说。

海参是否作为中药材是判断海参的药用价值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标准,如果一个事物在历史上存在比较长的时间,但又未被拿来药用,那至少它的中医疗效可能是不显著的。海参在中医界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接下来我们就从古到今梳理一下。关于海参,最早记载于公元230年三国时期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书中记载有一物为“土肉”,与海参基本吻合,原文为:“土肉,正黑,如小儿臂长,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这可能就是海参在古籍中最早的记载了。不过书中并未记载海参的中医功效,仅记载可供食用。随后在历史的长河中鲜有海参的记载,最早见到记录海参滋补的是在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进士谢肇淛撰写的《五杂俎》一书中,对于海参的来历和见闻做了记录,原文很短,曰:“海参,辽东海滨有之,一名海男子。其形状如男子势然,淡菜之对也。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但谢肇淛非医家,《五杂俎》也只是一本见闻录,所以他对于海参的功效记载其实还是很值得商榷的,因为只要是中医临床医生都知道海参是无法取代人参的,功效不可同日而语。但正由于有着一位进士而非医家的记载,从而可能改变了在此之后中医对于海参的认识。此后,又有一本《闽小纪》对于海参有着更细致的记载,但此书的作者也非医家,而是一名文人,所记录的有关海参的内容可参考,但可信度不高。

海参记载于医书中是直到清代后期的《本草从新》中才出现,曰:“甘、咸,温。补肾益精,壮阳疗痿。辽海产良。有刺者,名刺参。无刺者,名光参。”可能海参的中医功效从这里开始有了记载。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有海参的记载,功效与《本草从新》类似,也是记载为滋补之品。不过在大部分医书中,很少有关于海参治病和入药的记载,海参更多的是出现于膳食古籍中以及清代宫廷帝后的膳食记录中。可见当时海参为高价难得之品,因此多为御用而非民间药用。所以,我们对于海参的各类记载还是要客观地对待。

由于海参在中医界的记载并非很丰富,所以运用海参的名医特别是名方是非常稀少的。在《中药学》教材中无海参的记载,《方剂学》中也无海参相关的方剂。在《药典》中也没有海参的收录,因此如果一定要把海参冠上中药材的头衔,其实是有些牵强的,但如果说海参是有滋补功效的食材,那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评价。

随着现代药理研究的进展,许多对于海参有效成分的研究也不断踊跃而出,关于抗肿瘤的研究特别引人关注,不过就目前来说,食用海参的提取物抗肿瘤的作用还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里。至于最终是否会发明出海参抗癌的药物目前还是未知数,就目前而言,关于海参抗癌还没有强有力的依据。

海参,价高但量足,市场供应并不匮乏,因为其生长周期不长,不像人参动辄数年、数十年之久。肿瘤病人可以适量吃一些海参作为营养补充,但就目前海参的营养价值来说主要还是蛋白质,而补充蛋白质有很多其他的食物可以互换代替。

海参是否能提高肿瘤化疗放疗病人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就我个人而言,目前来说我在临床上还没有看到非常明显的疗效。

最后我要提醒一句,再好的食物也要有好的脾胃功能去运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如果脾胃功能不佳,我建议还是暂缓食用海参,或者不要保持1天1根的进食量,不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