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黑,面色黄,究竟哪种才是“好面色”
中医门诊实录
“朱医生,我这两天睡觉又睡不着了!本来挺好的,这几天不行了!”病人说。
“你最近又有什么心事了?”我问道。
“前几天同学聚会,同学说我的面色很难看,我说我在中医医院吃中药调理的,她说你喝中药面色也这么差,身体肯定有问题。”病人说。
“哦?你同学说你面色怎么不好?”我问道。
“她说我脸色太黄了。”病人说,“这两天我担心得不得了。朱医生,你说为什么我脸色这么差?”
“你在我这里少说也调理了1年多了,你是胃不好开的刀,现在面色其实已经好转很多了,你都不知道你当初第一次来我这里的时候是什么面色。你同学多年没看到你,突然一见可能是与你没生病之前对比得出的结论。你不用担心!”我说。
“朱医生,你是安慰我,我镜子里照照,面色是很黄的。”病人钻牛角尖了,“你还是给我开点好的药,经济上你不用考虑,只要面色好!”
“行!我帮你调整中药,不过你知道什么才是正常的面色吗?”我苦笑道。
中医对于人的面色是有一套完整理论的,今天我就来科普一下,以防再有病人被自己的同学、朋友“吓死”。
中国人大部分是黄色人种,正常人的面色一共8个字“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红即面有血色,气血充足。黄为黄种人的肤色底色。“明润含蓄”这4个字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盏带有黄色灯罩的台灯,点亮灯后灯泡的光隔着灯罩透散出来,眼睛能直视灯光不耀眼,同时光亮度又足够照亮周围,这样的状态就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健康人也有人面色黑,有人面色白呢?其实这是与生俱来的基本色,与先天遗传有关,终生基本不变。按照中医的五行理论有偏青、偏赤、偏黄、偏白、偏黑,这些都是健康正常的,这相当于台灯的灯罩出厂的时候就有不同的颜色,台灯的质量是没有问题的。这在中医上有个专业名词叫“主色”。
既然有主人就会有客人,因此有“主色”就会有“客色”,客色是什么呢?客色是指季节因素、饮食因素、情绪因素造成的正常的面色改变。比如夏天紫外线厉害,皮肤容易晒黑,胡萝卜吃得太多,手、脸会发黄,生气了面色发青,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客色也是正常面色,不是生病。
主色和客色总称为“常色”,常色就是正常的面色。我们大部分人的面色都是常色。
说了正常的,那接下来说说异常的。中医将异常的面色称为“病色”,病色的特点是4个字“晦暗、暴露”。继续用台灯的例子来说明,“晦暗”就是台灯的灯泡坏了,发出的灯光很暗,无法照亮周围。“暴露”就是台灯的灯罩破了,甚至灯罩都没有了,灯光直接对外照射,并且灯光还很暗。
如果出现病色,那不同的颜色则对应不同的疾病。比较常见的如青色以寒证、瘀血证多见,赤色对应热证,黄色对应脾虚、湿证,白色对应虚证、血虚,黑色则肾虚、瘀血多见。
不过病色也还要分“善色”和“恶色”,再举个例子,“善色”就像刚摘下的苹果,虽然红彤彤的,但是表皮有光泽,饱满,这种情况提示病轻,经过治疗能转变为正常的面色。“恶色”如同放置了很久的干瘪苹果,不仅颜色暗淡,而且表皮枯萎,有皱褶,这种情况提示病情危重,不容易治疗。
文章开头的这位病人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她因为做过胃癌手术,脾胃受损,面色发黄属于病色,但是她经过调理后已经明显地透出光泽并且含蓄饱满,所以就常人而言她的脸色是偏黄,但是对于她自身的情况来说却是身体逐步恢复健康的表现。
中医小知识总结
最简单的判断面色的方法就是看有没有光泽,我记得如以前有一句广告语:“××××,以内养外,补血养颜,细腻、红润、有光泽!”其实对于正常面色,这也是一句不错的总结。每人的面色天生都有细微的差别,没有一个标准100分的面色作为参照,要具体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判断。并非面色偏黄就是脾胃有问题,面色偏白就是贫血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