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式埋土栽培法

(一)袋式埋土栽培法

袋式埋土栽培可分为菌袋直接埋土栽培法、袋料压块覆土栽培法和袋料直接覆土栽培法三种。

1.菌袋直接埋土栽培法

将发好菌的菌袋脱袋后横排埋入土中,菌棒间距2~5厘米,间隙填土,菌棒上覆土厚2.5~3厘米,让其出菇。

(1)优点

①出菇期、场地安排灵活,可根据市场需要分期分批埋土出菇,亦可安排异地出菇。

②出菇疏密可根据菌袋大小进行调整,即菌袋较大,间距可拉大,菌袋小,间距可缩小,可提高出菇产量和质量。

(2)缺点

①埋土时菌棒间需有一定距离,故栽培场地浪费较大,所需覆土较多,劳动强度大。

②菌丝会向菌棒四周的泥土中生长,造成能量浪费,如果覆土干湿和松紧掌握不当,部分菇蕾在菌棒底面或侧面形成,使菇柄太长,因在泥土中的菇柄有泥,出售时必须用利刀将一部分菇脚削去,影响产量,降低商品价值。

③因菌棒间有一定间距,菌棒间能量较难借用补偿,造成二、三潮菇后劲不足,死菇相对较多,降低产量。

(3)改良办法 在菌棒间填发酵料,菌棒底面铺少量发酵料,菌棒上留5~7厘米与土接触面,让菌丝向上长入泥土出菇,向底面或侧面长入培养料,这样可避免出菇过度和后劲不足,减轻了劳动强度,且可使栽培场地得到充分利用。

2.袋料压块覆土栽培法

将发好菌的料袋去膜后压成菌块,块的大小可根据场地灵活掌握,压块后覆地膜使菌丝愈合,一般3~5天后覆土。

(1)优点

①出菇时间、地点较灵活,出菇场地利用率最高,是集约化栽培的首选方法。

②出菇整齐,在短期内(约70天)可出菇2~3潮。

③便于安排异地出菇。

(2)缺点 因在压块前菌丝已完全吃料,经压块,菌丝愈合和覆土后,菌蕾会在覆土内大量形成,造成头潮菇过密、丛生、菇小、死菇蕾较多,丛生菇脚间夹杂泥土,采菇劳动强度大,商品价值低和能量浪费高。

(3)改良方法 压块厚度控制在10~15厘米,太厚出菇过密,但也不宜太薄,料薄后劲不足,使死菇多,并在覆粗土前,每隔10厘米压一块砖(宽6厘米)或覆一宽8~10厘米的塑料薄膜,防止过度现蕾,现蕾后将砖去掉,覆上土,薄膜可在头潮菇后整理床面时去掉,再覆上土。此法可使头潮菇出菇数减少,菇的个体大,商品价值高,可减轻采菇劳动强度,并有利下潮出菇。

3.袋料直接覆土栽培法

将发好的菌袋一端离料面向上3厘米处剪去,用钉子在高出料面塑料膜上扎几个孔,以防料面积水,然后覆粗土2.5厘米,调水后上床架或放在地面上,袋口盖薄膜,室温保持在20℃~25℃,7~8天菌丝布满料面达60%时揭去薄膜,覆细土5毫米厚,并增加通风量和空气湿度,将室温降至20℃以下,约1周后可现蕾。

(1)优点

①出菇时间、场地安排最灵活,覆粗土前菌袋可放在出菇场地或发菌场养菌。

②能利用各种床架及栽培场地栽培。

③菌袋污染少,且易随时清除。

(2)缺点

①生物转化率低,第二、三潮菇较难形成。

②塑料袋的使用和管理用工量大,不适于规模化生产。

(3)改良方法 出完第一潮菇后,去掉覆土和袋膜进行压块埋土,压块的厚度为15~20厘米,有利于继续出菇。

总之,袋式埋土栽培法栽培场地利用率高,灵活,可防止大面积污染。生料、熟料、发酵料都可采用此方式,其中熟料栽培成功率和生物转化率最高,是工厂化大规模生产的首选栽培方法。但袋式栽培费工,又需大量菌袋,特别是熟料还需有完善的灭菌和接种设施。对转化率较低的作物秸秆不宜采用此栽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