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菌种制作

(四)菌种制作

1.母种制作

(1)菌种来源 可以采集野生牛舌菌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也可向科研部门引进母种转管扩接。

(2)培养基配方

①马铃薯(去皮)200克,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维生素B110毫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pH5.8~6.2。

②马铃薯(去皮)200克,葡萄糖(或蔗糖)20克,玉米粉30克,黄豆粉10克,酵母膏2克,磷酸二氢钾1.5克,硫酸镁0.5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pH自然。

配制按常规装管、灭菌。冷却,排成试管斜面。

(3)转管扩接 牛舌菌无论自己分离获得的母种,或是从其他制种单位引进的母种,均因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生产上的需求。因此,一般对分离获得的一代母种,都要进行扩大繁殖,即选择菌丝粗壮、生长旺盛、颜色纯正、无感染杂菌的牛舌菌试管母种,进行转管扩接,以增加母种数量。

每支母种可扩接30~40支子代母种。生产上供应的多为子代母种,它可以进行再次转管扩接,一般每支可扩接20~25支,但转管次数不应过多。因为菌种转管次数太多,菌种长期处于营养生理状态,繁衍受到抑制,势必导致菌丝生命力下降,营养生长期缩短,子实体变小,肉薄,朵小,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母种转管扩接一般以3次为适,最多不得超过5次。

接种后,置26℃左右培养,8~12天菌丝长满斜面即为子代母种。菌丝初为白色或浅黄色,后转浅红色至朱红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2.原种和栽培种制作

(1)培养基配方 常用的培养配方为杂木屑75%,麸皮22%,蔗糖1.5%,石膏1.5%,含水量65%。

(2)培养基配制方法 按比例称取木屑或棉籽壳、麦麸、蔗糖、石膏粉。先把蔗糖溶于水,其余干料混合拌匀后,加入糖水反复拌匀。棉籽壳拌妥后,须整理成小堆,待水分渗透原料后,再与其他辅料混合搅拌均匀。检测含水量,一般掌握在60%~65%,灭菌前pH6.5~7.5。

(3)装料 原种多采用750毫克广口玻璃瓶。栽培种可用聚丙烯塑料菌种袋。培养料要求下松上紧,松紧适中。装瓶后也可采取在培养基中间钻一个2厘米深、直径1厘米的洞,可提高灭菌效果,并有利于菌丝加快生长。装瓶后用清水洗净、擦干瓶外部,棉花塞塞口,再用牛皮纸包住瓶颈和棉塞。

(4)灭菌 木屑培养基灭菌以0.152兆帕压力,保持2小时。棉籽壳培养基的,高压灭菌时间应保持在2.5~3小时。棉籽壳含有棉酚,有碍牛舌菌菌丝生长,因此在高压灭菌时,可采取3次间歇式放气法排除有害物质产生的气体,确保菌种的成品率。

(5)接种培养 灭菌冷却至常温,按无菌操作规程接入母种,在25℃~27℃条件下培养,菌丝长满全瓶即为原种,再经扩接1次即为栽培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