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大棚栽培法

(七)室外大棚栽培法

据浙江柳青等报道,丽水地区以香菇废料为主料,以室外塑料大棚为栽培场地生产鸡腿蘑,取得好成绩。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1.栽培季节

春栽2月中旬至4月中旬制袋,菌袋发菌结束后越夏,8月底至9月初覆土出菇;秋栽为8月初制种,9—10月生产菌袋,10—12月出菇。

2.菌种选择

以选用Cc9601丛生种为宜。各地可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气候条件,选用适宜的品种。

3.栽培场地

室外塑料大棚,宽6米、高2.5米,长度20~30米。一般坐北朝南,多用钢管、竹片等,做成拱形,上盖多功能塑料膜,外层加盖遮阳网。冬季可增温保湿,夏季去除内层塑料膜,以外层遮阳降温,为鸡腿蘑生长创造适宜环境,可延长出菇期。

4.培养料及配制

(1)培养料 香菇废料50%、棉籽壳30%、麦麸10%、棉籽饼粉8%、生石灰2%。

(2)配制方法 按配方称足1吨培养料,混合均匀。香菇废料在使用前必须经太阳暴晒1~2天。按每吨混合料用霉克星1号7千克、霉克星2号3.5千克,加入700千克左右清水中,用此药水拌混合料,使混合料含水量在58%~62%。

5.装袋灭菌

采用宽20厘米、长50厘米聚乙烯筒装料,每袋装干料2.25千克左右,两端稍加压实,袋口扭结,不必扎实。将料袋送入灭菌灶或土蒸锅灭菌,当料温达到80℃,保持1小时即可;也可以使料袋上“大汽”后保持2~4小时停火冷却。

6.接种

采用两头接种法接种,在两端袋口用塑料套环、加盖海绵窗套盖封口,也可用消毒棉塞、扎成把的稻草或玉米芯等塞于袋口。

7.发菌管理

将菌袋置于20℃~30℃的通风阴暗处发菌。塑料大棚内气温特点:早春时,同一位置,垂直上下层昼夜温差大,要加强保温、通气;秋季时,棚内温度易偏高,要加强降温、增湿、通风。同时棚内普遍光照过强,不利于均匀发菌。因此,发菌期间,应有专人管理,克服一切不利因素,促进快速发菌。若气温过低,封闭门窗并加盖草帘增温,每天中午12时至下午2时应打开门窗通气;如气温过高,应在棚顶遮阳降温,并开启门窗,加强棚内外通风换气。还可以通过喷水或向棚内畦沟灌水等措施降温。菌袋接种后,单排堆放在经消过毒的大棚内床架或畦床上发菌,当菌丝覆盖菌袋表层后,菌袋可以堆放2~3层(床架)或5~6层(畦床),控制袋温在25℃左右,25~30天菌丝即可长满菌袋。

8.覆土的准备

取火烧土、稻田土、菜园土等含有一定腐殖质、透气性良好的土壤,并用1%的霉克星1号水溶液喷洒消毒12小时,加塑料薄膜覆盖。再散堆摊晒6~8小时,用2%石灰水调pH和土壤湿度后使用。

9.棚内作畦

在摆菌棒的大棚内开厢作畦,宽80~100厘米、深20~30厘米,长度因棚长而异,畦面成龟背形。往畦床及四周空地上喷洒3%石灰水,以杀灭杂菌、害虫。将脱袋的菌棒从中央截断,断面朝下摆立于畦床内,菌棒与菌棒靠紧,其间隙填塞稻草,或填掺入适量干畜粪的有机肥土。浇透水后再于菌棒表层覆土2.5~3厘米。

10.出菇管理

当气温降至20℃左右时,始终保持覆土层的湿润状态,同时往畦沟内灌水,去掉塑料大棚的草帘等遮阳层,增加光照刺激。光线刺激是鸡腿蘑子实体发生的必然条件,但出现子实体后,应减少出菇环境的光照,以提高菌菇的商品价值。经3~5天便有一批鸡腿蘑破土而出。

11.采收及采后处理

从见到幼蕾,至子实体成熟需7~10天。当菇体呈结实棒状,菇盖上有少量鳞片,菌环刚开始松动,即可采收。采收时用一只手捏住菇柄下部,轻轻转动即可拔起。丛生品种采收时要尽量不牵动菇床菌丝及小菇。采收后及时清整床面,补充覆土,喷水保湿,覆膜养菌,使菌丝积累营养,促进下一批菇蕾发生。

利用塑料大棚进行设施栽培,菌袋成活率达99%,鲜菇单产15~20千克/米2,生物学效率达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