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菌生产中的污染途径
1.栽培原料的污染
食用菌的栽培原料多为段木、木屑、棉籽壳、稻草和麦秸等农作物下脚料。有些树木长期生长在富含汞或镉元素的地方,其木材内汞和镉的含量较高。棉籽壳中含有一种棉酚为抗生育酚。对生殖器官有一定危害,汞被人体吸收后重者可出现神经中毒症状。镉被人体吸收后,可损害肾脏和肝脏,并有致癌的危险。此外还有铅等重金属元素,也会直接污染栽培料。如果大量、单一采用这些原料栽培菇菌,上述有害物质就会通过“食物链”不同程度地进入菌体组织,人们长期食用这类食品,就会将这些毒物富集于体内,最终损害人体健康。
2.管理过程中的污染
菇菌的生产,要经过配料、装瓶(袋)、浇水、追肥及防治病虫害等工序。在这些工序中如不注意,随时都有可能被污染。在消毒灭菌时,常采用37%~40%的甲醛等作消毒剂;在防治病虫害时常用多菌灵、敌敌畏、氧化乐果乃至剧毒农药1605等。这些物质均有较多的残留物和较长的残毒性,易对人体产生毒害。此外,很多农药及有害化学物质,均易溶解和流入水中,如使用此种水浇灌或浸泡菇菌(加工时),也会污染菌体进而危害人体。因此,在生产中用水,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1)原料的污染 菇菌的生长环境一般较潮湿,原料进厂后如不及时加工,堆放在一起,因自然发热而引起腐烂变质,加工时又没严格剔除变质菇体,加工成的产品本身就已被污染。
(2)添加剂污染 菇菌在加工前和加工过程中,用焦亚硫酸钠、稀盐酸、矮壮素、比久及调味剂、着色剂、赋香剂等化学药物作护色、保鲜及防腐。尽管这些药物用量很小,虽在加工过程中经反复清洗过,且食用时也要充分漂洗,但毕竟难以彻底清除掉,多少总会残留些毒物,对人体存在着潜在的毒性威胁。
(3)操作人员污染 采收鲜菇和处理鲜菇原料的人员,手足不清洁;或本身患有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或随地吐痰等,都会直接污染原料和产品。
(4)操作技术不严污染 菇菌产品加工工序较多,稍一放松某道工序,就可能导致污染。如盐渍品盐的浓度过低;罐制品杀菌压力不够,时间不足,排气不充分,密封不严等,均能让有害细菌残存于制品中继续为害,进而导致产品败坏。
尽管污染菌类制品的细菌多非致病菌,但也会污染致病菌,以致产生毒素危害人体。
4.贮藏、运输、销售等流通环节中的污染
我国目前食用菌的出口产品为干制、盐渍、冷藏、速冻等初加工产品,不论如何消毒灭菌,多数制品均属商业性灭菌,因此产品本身仍然带菌,只要条件适宜,所带细菌就能大量繁殖,使产品被污染。一旦温度条件发生变化、冷藏设备失调、干制品受潮、盐渍品盐度降低等,都会导致产品败坏,以致重新被污染。在产品运输途中,如运输工具不洁;在销售过程中,如贮藏不当、包装破损、货架期长,也能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