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生林地仿野生栽培法

(十三)速生林地仿野生栽培法

据山东省胶南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徐洪海介绍,在速生林地仿野生套种鸡腿蘑,可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1.栽培季节

鸡腿蘑一个栽培周期为85~110天,其中发酵期10~15天,菌丝生长期25~35天,出菇期50~60天,每潮菇间隔10~15天,一般采3~4潮菇。

林地套种鸡腿蘑,以芒种前后出菇结束为宜。可以采用逆推法合理确定发酵、接种、发菌、摆袋覆土、出菇等生育时期。春栽在当地气温稳定在13℃左右,摆袋覆土后20~25天采第一潮菇。故配料发酵时间应前推55~80天,若自制二级种,还需再提前30~40天。

山东省林菌春夏套种,一般在上年12月中旬制种,翌年2月上旬配料发酵,2月中下旬接种发菌,3月下旬至4月上旬(清明前后)摆袋覆土,4月下旬至6月上旬采菇收获,这样可获得“冬养菌,夏出菇”的生产效果。

2.栽培原料及配制

棉籽壳、玉米芯、麦秸、稻草、花生秸(壳)、豆秸、木屑以及食用菌栽培废料等,都是栽培鸡腿蘑的较好培养料,栽培时可依照本地资源情况,选择所需培养料。常用发酵料栽培配方如下。

(1)主料 棉籽壳70%,玉米芯30%;辅料:麸皮5%,石膏粉1.5%,干鸡粪10%~15%,生石灰6%~8%,三元复合肥1%,多菌灵(含量50%)0.1%。料水比为1∶1.3。

(2)主料 棉籽壳40%,玉米芯30%,花生壳30%;辅料:麸皮5%,石膏粉1.5%,干鸡粪10%~15%,生石灰6%~8%,三元复合肥1%,多菌灵(含量50%)0.1%。料水比为1∶1.3。

(3)主料 棉籽壳40%,玉米秸30%,豆秸30%;辅料:麸皮5%,石膏粉1.5%,干鸡粪10%~15%,生石灰6%~8%,三元复合肥1%,多菌灵(含量50%)0.1%。料水比为1∶1.3。

(4)主料 阔叶树叶(木屑)60%,棉籽壳40%;辅料:麸皮5%,石膏粉1.5%,干鸡粪10%~15%,生石灰6%~8%,三元复合肥1%,多菌灵(含量50%)0.1%。料水比为1∶1.3。

以上配方主料为干料,其主料总成分按100%计,辅料配比以主料为基数。玉米芯、秸秆、花生壳、木屑、食用菌废料等粉碎成黄豆粒大小,并在日光下充分暴晒2~3天后使用。

3.培养料处理

鸡腿蘑栽培可分为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三种方式,但以发酵料栽培居多。

(1)发酵料处理 将一定配比的干鸡粪(占干料的10%~15%),用500克辛硫磷对水7.5千克搅拌均匀,杀死虫卵,建堆后加盖塑料膜发酵。

(2)发酵建堆

①预湿主料:将主料混合均匀,预湿,使含水量达到65%。

②混拌辅料:除生石灰外,把所有的辅料一次性加入均匀湿透的主料中,使主辅料充分混合。生石灰按所需使用量平均分4~5次使用,即每次使用量占干料总量的1%~1.5%。

③培养料建堆:把所有主、辅料混合均匀后,建成宽1.5米、高0.8~1.0米、长度不限的长条状发酵堆,稍压实,然后在堆的周围用尖木棍每隔40厘米打两行直径5厘米、深至堆底的通气孔,进行有氧发酵。低温期加盖塑料膜、草帘保温。

④翻堆:建堆后,3~5天,培养料的温度可达60℃以上,并保持12小时后,开始第1次翻堆。翻堆前向堆料表面喷少量水,翻堆时将中间料翻到外边、两边料翻到中间。当培养料温度再次升至60℃并维持12小时后进行第2次翻堆,以后每隔2天翻一次培养料,先后共翻4次,如果发酵好了,就可以装袋了;如果还不行,须再进行1次翻堆处理。每次翻堆时,按拌料量的0.1%加入50%多菌灵,以杀灭杂菌;同时,加入干料总量的1%~1.5%的生石灰。

经过4~5次翻料处理后,发酵料无氨味或其他异味,具有酱香味,料变得松软,颜色呈棕红色,发酵后培养料含水量在55%~60%,料温在28℃以下,白色羽毛状高温放线菌的数量达到60%~70%,发酵料基本成熟,发酵即可结束。发酵时间一般在12~16天。

4.接种与发菌

(1)装袋袋料可选用长45厘米、宽26厘米、厚度0.02厘米的低压聚乙烯塑料筒袋。塑料筒袋一头密封或扎紧,装料后将另一头袋口扎紧。

(2)选用品种北方夏季林地仿野生栽培鸡腿蘑,应选用发菌快、适温广、出菇早、产量高,适于多种培养料栽培的广适型品种。如CC100、特白鸡腿蘑等品种。

(3)装袋接种装袋前将发酵好的堆料散开,使料温降至25℃开始装袋接种。把菌种掰成芸豆大小的块,先在袋的一头放一层菌种,上面放一层8厘米左右厚的培养料,再放一层菌种(中间菌种放在袋的周围),共4层菌种3层料,最后袋口放一层菌种扎口,两端的菌种略多一些。鸡腿蘑接种量一般为干料的15%左右,每袋约装干料1千克。注意装料要松紧适宜。

(4)发菌期管理

①菌袋排放要求:将接好种的菌袋放在室内、菇棚内或树荫下堆垛发菌,一般南北向排放。秋冬季栽培时,在温度较高的10月以前发菌,堆垛3~5层;春季栽培的,10月以后至翌年3月以前发菌,堆垛6~8层。每排堆码4~6个菌袋,上下层之间呈“井”形堆放,行间留30~50厘米的走道。

②控制好温度:温度应掌握在20℃~25℃,高于30℃易造成烧菌,此时应及时揭膜并通过调节通风来控制发菌温度。当发菌5天左右,在每层菌种处,用消过毒的小钢钉环绕打孔8~10个。

③要注意防湿:菌丝在袋内所需水分不需外界供给,而是靠培养料现有的水分提供。为此,发菌场地要干燥,空气湿度保持在70%左右。如果场地潮湿,空气湿度过高,会引起杂菌滋生,导致菌袋污染。

④要防强光照射: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在黑暗条件下要比光线照射条件下生长迅速、整齐、均匀、粗壮,较强的光照对菌丝有抑制作用。室外发菌场地通过加盖遮阳网,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在码堆菌垛上面,通过覆盖草帘、加盖10~20厘米厚的麦秸或塑料膜等材料,既能保温保湿,又可避光。

⑤定期翻垛:发菌培养期间,每隔8~10天翻菌垛1次,翻垛检查2~3次,翻垛时要做到上下、里外、侧向相对调,以利菌袋通风换气均匀,发菌平衡。尤其秋季栽培,前期气温高,发菌棚要加强通风和降温。如掀开菇棚边及覆盖物,打开所有通风口使空气对流,从而加大空气流量,降低温度,提高发菌成品率。

按上述管理方法,20~30天菌丝就可长满菌袋。

5.林地套种管理

鸡腿蘑属中温型菇类,出菇温度在10℃~26℃。传统的鸡腿蘑生产,多采用大棚、半地下式或地下式菇棚、拱棚等设施,在春、秋两季生产。

春季多在2—5月、秋季9—12月出菇。按照仿生学理论,实行林地套种鸡腿蘑,更易调节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有利于创造适宜鸡腿蘑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实现鸡腿蘑的越夏栽培。其栽培管理措施如下。

(1)选择适宜栽培场地 选择光照适度、离水源较近但无积水,通风好的林地作套种场。北方实行林菌套种,选择行距4米、株距3米,4~5年树龄的速生杨树林为宜。树龄过小,遮阳避光降温效果差,遇到夏季高温时需加盖遮阳网,以防高温烧菌;树龄过大,套种行内光照不足、通风透气效果差,不利菌丝生长发育。为此,子实体生长阶段常以“三分阳七分阴”为光照强度界限,确定是否加盖遮阳网。

(2)严把建棚做畦质量关

①搭建遮阳棚:先在栽培场地四周挖好排水沟,清除地面杂物。在4~5年树龄的速生杨树林行间搭建遮阳棚。拱棚体地面外边缘离树行0.5米,中间最大弧高度2.5米,门体高度2米,每隔3~4米设置钢管或竹竿承重架,承重架之间每隔1米用竹披做固定支架,支架外覆盖大棚膜,以防淋进雨水。然后在塑料大棚膜外加盖遮阳网,以避免透光和降温。遮阳网用绳子固定。

②建造菌畦:按遮阳棚方向,平行做2条浅菌畦,菌畦宽1~1.2米,深0.2米,长度不限,畦底压实,畦埂拍实(地干先浇水),向外倾斜,以利排水。菌畦间留0.4~0.6米宽的作业道,外缘畦埂宽2米。

③安装增湿装置:在遮阳棚内顺着中间作业道的一侧埋设一排管道,每隔4~5米设置1个双面微喷头,以便向遮阳棚内喷水、增湿。

(3)科学排袋覆土

①覆土制作:鸡腿蘑有不覆土不出菇的特性。覆土材料要求是结构疏松、孔隙度高、通气性能良好、有一定的团粒结构,如黏壤土、菜园土、河泥土等。覆土材料的配制,一般按黏壤土或河泥土75%,炉灰渣25%;另加磷肥0.5%,生石灰1%,多菌灵0.1%,敌敌畏0.1%,pH8~9,土壤湿度以在手中捏成团、撒手即散为准。同时,摆袋前,顺着畦面撒一层石灰粉或驱虫剂杀虫,灌一遍透水。

②脱袋覆土:将发好菌的菌袋去掉外膜,采用卧埋方式横排摆入已处理好的畦床内,每米长排22~25袋,畦内发菌袋之间行距和间距均为3~5厘米,间隙用处理好的营养土填充,用大水漫灌一次,使土壤和菌棒紧密连接。然后,再在菌棒上覆3~5厘米厚的营养土,覆土后喷水调湿,并盖上地膜保湿,促进菌丝向土层中生长。温度应掌握在22℃~25℃,注意保持土层湿润。覆土7~10天,当畦面土层出现大量菌丝后,揭去地膜,加强通风换气;覆土15~20天,菌丝即可穿透土层并出现原基形成子实体。此时喷一次出菇水。

(4)出菇期管理

①温度:当菌丝布满畦床后,应将温度调整到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14℃~18℃。出菇温度可以通过揭盖草帘和通风换气进行调节,如棚内温度超过25℃以上,以增湿降温为主。

②湿度:破土现蕾后,管理上以增湿、增氧为主,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每天向棚室内空间喷雾状水1~3次,保持土层湿润。注意不能向子实体上喷水。

③通气:出菇期应加强通风换气,每天通风1~3次,每次30~40分钟,有利于刺激菌丝迅速扭结形成菇蕾。换气时应避免强风直接吹入畦床,以免影响菇的色泽和质量。可根据出菇的多少灵活掌握通风量,低温季节每天11:00~14:00通风,高温季节每天早晨和傍晚通风,阴雨天加大通风。

④光照:出菇棚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散射光。光线过弱,出菇慢,产量低;光线过强,子实体生长慢,品质差,色泽发黄,商品价值低。因此,要加盖遮阳网及草帘等遮光材料。

6.采收及采后管理

当菇蕾长出后10天左右,子实体长至圆柱形或钟形时,颜色由浅变深,菌柄伸长,菌盖与菌环未分离或刚刚松动时就要适时采摘。采收时用小刀从菇蒂基部将菇切下,洗净后鲜销或盐渍。

头潮菇采完后,应及时把菇床清理干净,除去杂物、烂菇、泥土;停水3天,以利菌丝恢复,然后将菇根清理干净,补足覆土,喷水,养菌,控制好温湿度,促下潮菇现蕾生长。如此反复,每潮菇间隔10~15天,可连续出菇3~4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