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概述

羊肚菌别名羊肚菜、狼肚菜、蜂蘑、阳雀菌、羊雀菌、编笠菌、包谷菌等,因其形态似羊肚而得名。在分类上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真菌。该属全世界已知的有28种,我国已知的有18种。常见的有黑脉羊肚菌、尖顶羊肚菌和粗腿羊肚菌。

羊肚菌分布很广,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及太平洋地区均有分布。我国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山西、江苏、云南、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也有分布。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产量最多的是云南和四川,每年收购干品100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0%,其次是陕西和甘肃。

羊肚菌近100多年来,英、美、法、德等国就对其进行了驯化栽培。1982年,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生物系的Ronower,首次在《真菌学报》上发表了羊肚菌人工栽培成功的报道,并先后获得羊肚菌栽培的两项专利。2005年,美国密歇根州DND公司开发羊肚菌获得成功。其方法是采用木屑和发酵的树叶为原料,在菇房内培育出羊肚菌,从播种到出菇采收只需70天时间。该公司成为美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羊肚菌生产基地和供应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实现羊肚菌产业化栽培的典型。

我国羊肚菌开发也有很长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华中农大杨新美教授就着手研究创立了羊肚菌半人工栽培技术及相关的基础理论。四川省绵阳市食用药研究所朱斗锡所长,经过多年研究,取得了羊肚菌人工栽培的新进展,1994年获得国家金奖。他研制的405号羊肚菌菌株,2000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007年基本上攻破羊肚菌大田栽培的关键技术,并发展到3.3万多平方米(50亩左右)的栽培面积,每667平方米产鲜羊肚菌150千克左右。近两年来,四川绵阳,成都双流、宜宾等地和云南的丽江等地区,已进行羊肚菌商品化大田栽培,并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羊肚菌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的24.5%,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6.8%。羊肚菌性平,味甘,有健胃补脾、益肾补脑、理气化痰之功,并有抗肿瘤的功效。羊肚菌货源紧缺,价格坚挺,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值得大力发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