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及其防治

(三)虫害及其防治

1.虫害种类

(1)螨类 螨类不属昆虫,是一类与昆虫近似的节肢动物。螨类是种菇业常发生的菇床害虫。危害鸡腿蘑的螨类主要有粉螨、蒲螨、兰氏布伦螨、害长头螨、木耳卢西螨等(图1-5)。螨类形体小,繁殖力极强,数量多,群集危害菇床菌种、菌丝及子实体。一旦出现于菇床,正在发育的菌丝生长不良,并很快消失。在子实体生长阶段发生,造成菇蕾死亡,子实体萎缩或成为畸形菇、残破菇;还污染菇床,使菇床发霉、变臭。侵入菇床的螨类,还携带病菌、病毒,传播多种病害。

图1-5 螨虫

蒲螨虫体极为细小,肉眼不易发现,体扁平,椭圆形,呈浅黄色和咖啡色。多于培养料表面群集成团,咖啡色。繁殖力极强,危害性大。首先聚集在菌种块周围,咬食菌丝,造成菌丝消退。侵入发菌的料面,咬食菌丝、菇蕾和幼菇,造成不出菇或减产。

粉螨虫体略大,肉眼可见,体扁平,卵圆形,白色发亮,体表多长刚毛,爬行快,群集于菇床表面,数量多呈粉状。在鸡腿蘑不同生长阶段,均可造成危害。侵入菌种中,使表面菌丝先被咬食,出现断裂的块斑,继续为害,使菌种稀疏或消失。多于3—5月和9—11月发生,咬食菌丝、菌盖和菌柄,形成凹陷斑点或空洞。使菇蕾萎缩,子实体难以形成,成熟的子实体残缺不全或腐烂。

兰氏布伦螨,形体黄白色或红褐色,大量发生时,取食菌丝体,使幼蕾难以形成,并成千上万聚集于菇床土表,爬满菇蕾,使其变黄死亡,是世界上著名的菇房害螨。

螨害主要来自仓库、饲料间及畜禽养殖棚舍等自然环境,及棉籽壳、菜籽饼、米糠等培养料,另外覆土材料、昆虫、空气、生产工具及人员操作等也是螨害的传播媒介。

(2)线虫 为一种低等动物,属无脊椎动物中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图1-6)。线虫对鸡腿蘑的影响,以吻针刺入菌丝吸食其汁液,使菌丝萎缩死亡而出现“退菌”现象,培养料变潮,颜色发黑,妨碍子实体的形成与发育。栽培早期受害,菇蕾就会大量萎缩死亡,严重时形成无菇区;已生长的子实体受害后衰弱,颜色发黄、变褐、发黏或死亡,散发腥臭味。被线虫危害的菌丝或子实体,很易受到细菌侵染;线虫也是病毒或螨害的传播媒介。

图1-6 线虫

(3)跳虫 又称烟灰虫、香灰虫、弹尾虫等。属一种小型昆虫,它柔软无翅,体积小,体长为1.2~1.3毫米,咀嚼式口器,常栖息在枯木、垃圾、堆肥等有机质或潮湿处,行动灵活,善于在培养料或子实体上迅速爬行,并以跳跃方式前进,跳跃高度可达数厘米高。有群集一起为害的习性,有时数百只至数千只跳虫聚集在一个菌盖上,极似弹落的一堆烟灰。受惊动后,立即跳开,躲进潮湿阴暗处。跳虫体表有一层蜡质,不怕水,积水处可成群结队浮于水面,跳跃自如。

常见的跳虫有短角跳虫、棘白跳虫、黑扁跳虫等(图1-7)。跳虫对鸡腿蘑等菇类的危害主要是:咬食菇床上菌种块和培养料内的菌丝;咬食子实体,其中以后者危害大。多从伤口或菌盖下沿菌褶处侵入。危害严重时,造成菇蕾生长停止或菇体破碎,失去食用性或商品性。一般阴暗潮湿老菇房、室外菇棚发生严重,不仅造成对菌丝、子实体的直接危害,还携带、传播其他病原微生物,引发其他病害。

图1-7 跳虫

跳虫多以阴暗潮湿处,如草堆、垃圾、堆肥等为生活场所,主要通过培养料、覆土材料、水、工具等进入菇房栖息、繁殖。

(4)菇蚊 又叫菌蚊,属一种双翅目的菇房内小型昆虫。对鸡腿蘑等危害性较大的有:菇蚊(图1-8)、尖眼菌蚊、金翅菇蚊、瘿蚊等。茄菇蚊与尖眼菌蚊、金翅菇蚊的形态比较接近。

图1-8 菇蚊

1.成虫 2.蛹

①茄菇蚊:成虫黑色或黑褐色,体长2~4毫米,复眼大,顶部尖,触角细长。幼虫体细长,为6~8毫米,白色或米黄色,近乎透明,蛆形,无足,尖头,口器不发达。

②尖眼菌蚊:又叫闽菇迟眼蕈蚊、菌蛆等,为一种食性杂的昆虫,以幼虫危害鸡腿蘑、蘑菇等菇类的菌丝体、子实体。幼虫多于培养料的表面取食;咬断、取食菌丝体,使料面发黑,为松散的米糠状。幼蕾被伤害后枯萎死亡。该虫从近料面的菇柄基部蛀入后,向上取食为害。被害子实体菇柄内常含菌蛆300~400条,可使整个菇柄、菌盖、菌褶受到蛀食或损害。

尖眼菌蚊雄虫体长2.7~3.2毫米,暗褐色,头部色较深,复眼有眼毛。胸部黑褐色,翅淡烟色。腹部暗褐色尾器基节宽大,基毛小、密,端节小,末端较细,内弯。雌虫较大,体长3.4~3.6毫米,腹部粗大,端部细长,尾须粗短,端部圆。成虫多在畜粪、垃圾、腐殖质和潮湿的有机质土壤上产卵,每处产卵量为40~219粒,一头雌虫一生产卵量达300多粒。幼虫初孵时体长0.6毫米左右,老熟后长8.5毫米。幼虫是为害鸡腿蘑的主要虫态,防治应在3龄以前进行。

③金翅菇蚊:又称金毛尖眼菇蚊,成虫体长2.8~3.6毫米,头部侧观为卵形,复眼大,足细长,翅面有蓝紫色或紫红色光泽。头胸部黑褐色,胸部背面隆起。幼虫长4.5~5.5毫米,分12节,光滑,白色透明,前端稍细,呈楔形,头部不停地收缩和摆动。成虫整天在菇房内近床面及子实体处飞翔、爬行,喜栖息于阴暗处,有趋光性、趋腐性,多易被堆制好的发酵料及成熟后的子实体味所吸引,并在菌床表层或子实体菌褶中、菌盖表面、菌柄基部产卵。13℃~17℃时,幼虫取食菌丝及培养料,危害幼菇和子实体,菇体受害后呈松软状或海绵状,或在柄部内出现虫道,并随之死亡腐烂。菌床受害后表面有谷黄色细沙状粉末粪便,触之即散。

④嗜菇瘿蚊:又称真菌瘿蚊、菇蚋,外形像蚊。成虫微弱细小,头、胸背面深褐色,其他处为橘红色或灰褐色。头小,复眼大,左右相连,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足细长。雌虫体长1.17毫米,雄虫长0.82毫米。幼虫在中胸腹面有一突出的剑骨,端部大而分叉,为其典型特征。嗜菇瘿蚊主要以幼虫为害菇类,发菌期幼虫在料中为害,覆土后能转移到覆土层,为害绒毛菌丝或子实体,菇体受害后发黄,枯萎而死;子实体出土后,幼虫主要分布在菇根处,繁殖快,每平方米菇床可有高达450万条幼虫,并可扩散到整个菇体及覆土上,使菇体或覆土层呈现橘红色或淡红色粉状物。严重影响鸡腿蘑的产量、质量,造成重大损失。

(5)菇蝇 主要包括黑腹果蝇、厩腐蝇等数种(图1-9)。

图1-9 菇蝇

①黑腹果蝇:危害鸡腿蘑的果蝇种类较多,其中以黑腹果蝇等较为重要。成虫黄褐色,体长小于5毫米,复眼大,腹部末有黑色环纹,雌虫腹部末端钝圆,颜色深,有黑色环纹5节。雄虫腹部末端尖细,颜色较浅,有黑色环纹7节。幼虫蛆状,无胸足及腹足。老熟幼虫长4.5~5毫米,白色至乳白色。成虫喜欢在烂果或发酵物上产卵。于20℃~25℃条件下,由卵长至幼虫只需4~7天。该虫幼虫取食鸡腿蘑菌丝和菇蕾幼嫩组织、子实体组织,以口钩撕裂组织,吸食汁液,造成鸡腿蘑菌丝萎缩、变黑,培养料呈疏松状,菇床出菇少或不出菇。

②厩腐蝇:成虫体长6~9毫米,暗灰色。复眼褐色,胸部黑色,背板有4条黑色纵带。翅前缘刺短,翅肩鳞及前缘基鳞黄色。幼虫体长8~12毫米,白色,头端尖,尾端截形,老熟幼虫体近淡黄色。气门开口1龄为1裂,2龄为2裂,3龄则为3裂,并扭曲呈三叉状排列。以成虫在牲畜棚、旧菇房或菜窖等处越冬。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5月下旬至7月上旬达到高潮。入伏后虫量下降,9月中旬开始再度回升。成虫对糖醋酒液有趋化性,多产卵于发酵料堆四周表层,出菇期产于子实体基部或培养料袋的表面。菇房中于4—10月下旬危害培养料,使局部变湿,引致杂菌感染。幼虫自孵化后取食菌丝、子实体,造成菇床腐烂,产量锐减。菇蝇为一类常见的卫生害虫,多栖息于粪便、垃圾、腐烂瓜果及各种有机物残体上,卵、蛹和幼虫通过培养料进入菇床,成虫则从外面飞进菇房,开始初次为害,并传播多种病原菌。

(6)蛞蝓 又名鼻涕虫、水蜒蚰或黏黏虫等,为一种杂食性、食量大的软体动物,常见的有野蛞蝓、黄蛞蝓、双线嗜黏液蛞蝓等(图1-10)。蛞蝓可危害鸡腿蘑、姬松茸、大球盖菇及草菇等多种菇类,一般室外栽培比室内栽培受害严重。

图1-10 蛞蝓

蛞蝓直接取食菇蕾、幼菇或成熟的子实体,并在被害处留下明显的缺刻或凹陷斑块,以及粪便和白色的黏液痕迹带。被害幼蕾一般不能正常发育成子实体,或严重失去商品价值。

(7)马陆 又名北京山蛩虫,多足纲动物。体长而稍扁,长约35毫米,暗褐色,躯干共20节,第2~4节各有1对步肢,有臭腺孔。多栖息于黑暗、潮湿处,如石堆下,常成群游动。食腐殖质、菇床菌丝,爬行于子实体处,散发难闻臭气,影响产品质量。

2.防治措施

重点以防治螨害、菇蝇、菇蚊为目标,杜绝虫源,降低虫害发生基数,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1)场地清洁是关键 对于菌种室、菇房及栽培场地,要及时清除上一批的栽培废料,并于生产前进行彻底打扫,不留废料、废旧菌种、残菇、菇屑等。室内菇床、菌种架等设施,全面清洗、暴晒后用多种杀虫、杀菌药剂涂抹、喷洒、熏蒸;可能时向室内通入55℃以上蒸汽,并保持3小时以上。采取多种防范措施,进行预防。清除栽培场地及周围砖块、石子、枯枝等杂物,进行烧毁、深埋,并撒新鲜石灰,喷五氯酚钠,浇泼1%~2%茶子饼浸出液进行防治。

(2)认真管理 提高培养料的堆温,并进行后发酵处理,以彻底杀灭培养料中的线虫及虫卵。对覆土进行暴晒并用药物熏蒸,用甲基溴熏蒸,每立方米土料用药600毫克,喷洒后拌匀,以塑料薄膜覆盖12小时后使用。生料栽培鸡腿蘑,可用2%石灰水浸泡24小时,杀灭杂菌、虫卵、线虫及螨类等。

(3)加强菌种检查 要严格选好菌种,把好菌种质量关。用放大镜检查菌种瓶口周围,发现螨类,切不可使用,须用高温处理后废弃。其余尚未发现螨类的菌种,应在播种前1~2天,取下菌种棉塞蘸一下50%敌敌畏药液,立即塞紧,以熏蒸杀死螨类及其他虫、卵。

(4)隔离措施很重要 菌种培养室、菇房要与谷物、米糠、麦麸、饼粉等培养料仓库、饲料间,以及鸡、鸭饲养棚等隔离,通过植树、种花草等形成隔离带,以杜绝虫源通过培养料侵入的可能性。为了防止菇蝇、菇蚊等成虫飞入菇房,在培养料或原基处产卵、繁殖,应在菇房的门窗、通气口处,装置60目纱窗,减少害虫入侵。

(5)加强菇房通风、排湿,防止菇房闷热、潮湿 特别是出菇前对菇房进行消毒,喷多种消毒药剂防治。

(6)对菇床进行保护 播种后在菇床周围撒一圈石灰,或喷食盐水,以阻止蛞蝓、马陆等爬入菇床为害。

(7)采取多种诱杀形式 在菇房安装黑光灯等光源,灯下置一盆水,盆内加几滴煤油或松节油,诱集菇房内多种蚊、蝇成虫等;在菇房内设诱杀盆,盆内放水、白酒、红糖、醋,其体积比分别为2∶0.5∶3∶3.5,并混合均匀,滴加少量杀虫剂,利用其散发的化学气味诱杀;或用纱布浸上述药液后,覆盖发生螨害的菇床,待螨类聚集到纱布上后,投入沸水中烫死。取出纱布拧干后再浸诱杀液,覆盖料面,反复诱杀。用多聚乙醛300克、砂糖300克、豆饼粉400克、杀虫剂50~80克,加适量水拌成毒饵,施放在菇房周围,诱杀蜗牛、蛞蝓、马陆等。螨类对肉香特别敏感,可于菇床上分别放置一些新鲜肉骨头,待螨虫聚集到骨头上,将骨头投入沸水中烫死螨虫。

(8)药剂防治 发菌期间,如发现菌丝有萎缩现象,应及时喷洒0.5%敌敌畏,并密闭熏蒸18小时以上,一般应进行1~2次喷雾、熏蒸;出菇后,以40%硫酸烟碱乳剂800~1000倍液或鱼藤精1000倍液或除虫菊150~200倍液或除虫菊乳液1000倍液喷洒菇床,可杀灭螨类及跳虫等。发现料床上有害虫时,在发生部位撒生石灰粉,或者将虫及料面局部清除后,再撒石灰杀灭消毒。

(9)人工捕捉 蛞蝓、蜗牛均是昼伏夜出,在黄昏、阴雨、潮湿处活动,此时应以火钳等工具进行人工捕捉,捉住后投入生石灰或盐水中杀死。也可在受害菇床及四周土壤撒施二次6%密达颗粒剂或70%WP百螺杀(每667平方米用20克),诱杀蛞蝓,防治效率为87.4%~93.6%。

(10)轮换栽培场地 2~3年后,应轮换出菇场地新建菇棚,以隔离虫源和杂菌源头。此法经济、省力,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