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常规栽培技术

六、常规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

应根据鸡菌生长对温度的要求和当地气候规律而定,一般可安排2—3月春播和8—9月秋播。

2.场地选择与要求

菌与其他多数菇耳一样,可进行室内床架式栽培和室外空闲大田及林果园中阳畦栽培。

室内栽培时菇房应具有通气、控温等条件,菇房四壁、床架要清洁卫生,投料播种前要灭菌消毒。

室外栽培可选用排灌方便、土质肥沃、疏松的空闲大田或林果园中空行地作栽培场地。播种前,先要翻整土地,作成25厘米高,1.2米宽,龟背形的畦床,并用多菌灵溶液或石灰粉对床面进行灭菌消毒。

3.栽培料配方

菌的栽培原料可选用以下两种配方。

(1)木屑、树叶、松枝条70%,麸皮(或米糠)22%,石膏粉2%,白糖1.5%,石灰粉1.5%,白蚁巢土3%,水110%~120%。

(2)棉籽壳、甘蔗渣、玉米秆、木屑(任选一种)90%,米糠(或麦麸)10%,水120%。

配料方法按常规进行。

4.装袋、灭菌、接种

任选上述配方一种,拌匀后装入17厘米×45厘米大小的聚丙烯塑料袋中,按常规灭菌、接种,于23℃~25℃的培养室内发菌,经45~50天培养,菌丝即可长满菌袋。

5.发菌期的管理

主要是调控好温度。春季培养时,自然温度低,菌袋可码放3~5层,3~5天内翻堆一次,以利发菌均匀一致。秋季培养时,因自然气温较高,一般只码2~3层。播种5~7天内,要经常检查料温,如料温超过35℃,要加强通风降温,并将堆码的菌袋散开单放,以防高温烧菌。经45~50天的培养,菌丝即可长满菌袋。

6.脱袋出菇

当菌袋壁出现米粒大小的钉状原基时,移至菇房或阳畦脱袋出菇。室内栽培时,接种后的菌袋可摆放在床架上培养和脱袋出菇。

阳畦栽培时,将培养好的菌袋运至栽培场地,脱袋后卧放于畦床上,菌棒间距2厘米,畦底最好铺3厘米左右厚的粗砂,以利通气和排水。菌袋放好后,上盖一薄层湿稻草(春季栽培时,要加盖薄膜),以利保温保湿,促进发菌。

室外栽培也可采用浅坑式沟床栽培方法,即在已整理的畦床上挖10厘米深,50厘米宽的浅沟,将菌棒卧放排列于沟中,菌棒间距2厘米,上盖一薄层湿稻草,其上再覆一层2厘米厚的细土(细土可利用菜园土,也可由砂壤土、腐质土和炭渣等混合配制),使沟与地面基本齐平。覆土含水量要保持在75%左右,以利菌丝爬土和扭结出菇。

7.出菇期间的管理

(1)室内床架栽培时,出菇期间,一要加强通风换气,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保持菇房空气新鲜和有充足的氧气供应。二是喷水保湿,天气干燥时,每天喷水2~3次,菇蕾期不要直接喷在菇体上,以向菇房空间和四壁喷水为宜。保持菇房空气湿度达85%~90%。

(2)室外大田阳畦栽培时,要搭遮阳棚,以防阳光直射和雨淋。遮阳棚可用竹秆或较端直的树枝与稻草等扎成宽1.5~2米,高50~80厘米的棚块,然后两块相对排放于畦面上即可(图2-3)。

图2-3 遮阳棚

空气应流通,但要注意保湿。出菇期间,可在畦床四周的排水沟中灌水以提高空气湿度,也可喷水保湿,保持相对湿度在90%~95%,以利正常出菇。实践证明,子实体形成初期,如相对湿度低于80%,则菇蕾难以形成;子实体生长阶段,相对湿度下降至85%,有利菇体正常发育,开伞时则需空气湿度在95%以上。

8.病虫防治

夏秋栽培的鸡菌,因气温较高,易发生病虫危害,尤以虫害为甚。主要害虫是蛞蝓,该虫对鸡菌的菌盖、菌根、菌褶均喜咬食,不仅影响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严重时还会导致菇体死亡。

防治方法:少量发生时,可用镊子一只只夹起,然后集中杀灭。危害严重时,可在栽培场地四周及畦沟喷洒百虫灵或杀虫粉进行杀灭。

9.采收与加工

(1)采收 当鸡菌的菌盖长到4厘米左右,柄长2~3厘米刚要伸直尚未开裂时,即可采收。采收前停止喷水一天,以防鲜销贮存时霉烂。采摘时用手握菌柄基部,用小刀在膨大的柄下沿削断,向上拔起即可。细长的假根可留在土中以利再出菇。

(2)加工 鸡菌采收后,除鲜销外也可进行干制和盐渍加工。现将有关方法介绍如下。

①干鸡菌的加工:将采收的鲜鸡菌除净泥土,按个体大小分别摊在草席等物体上,置干燥通风处,经过晾晒脱去水分,即成干鸡菌。但晾晒之前切不可用水洗,否则在晾晒过程中会发生腐败现象。可将菌盖和菌柄剪开,置阳光下晒至将要干时,再用木炭或电热加温至55℃~60℃烘干。干制的鸡菌用塑料袋密封包装,置干燥通风处可长期保存,亦可运出销售。

②盐渍鸡菌的加工:将采收的鲜鸡菌洗净沥干,放入加热溶解冷却的盐水中浸泡20分钟,捞起后按每100千克鲜菇加24千克食盐的比例装缸腌制。缸底先铺一层盐,然后装一层菇撒一层盐,装满后灌入冷盐水至缸面,再按100千克菇加100克柠檬酸,浸泡7天后翻缸1次,以后每隔3~5天再翻缸1次。经15天左右腌制,即可起缸装桶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