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驯化栽培法

(二)广州驯化栽培法

据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赵守光(1998)报道,鸡菌菌丝体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褶作为组织分离材料较适宜,白蚁巢能帮助鸡菌抵御不良环境,有利于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但在脱离白蚁巢的情况下,加强出菇管理也可获得较高产量。

试验菌株

A1——1993年引自福建省古田县的驯化鸡菌,通过提纯复壮获得健壮菌丝体。A2——1994年6月于本所荔枝基上采摘的野生鸡菌(当地俗称荔枝菌)分离而得。

1.培养基配方

(1)母种培养基

①去皮鲜马铃薯200克,葡萄糖、琼脂各20克,水1000毫升。

②在①的基础上加白蚁巢浸出液500毫升(125克白蚁巢土于500毫升水中浸泡48小时后取滤液)。

(2)原种和栽培种制作 按表2-1中前4个配方称料混匀,调pH4.5~5.0,装入750毫升菌种瓶,投料量为200克/瓶,按常规制种。(表2-1)

表2-1 培养料配方(%)

3.袋料栽培试验

(1)装料接种 袋的规格为15厘米×55厘米的低压聚乙烯袋。1994—1995年试验按表2-1中配方3、4进行,接入相应配方的栽培种。1995年6月从配方3中挑选健壮子实体,进行褶部组织分离作为下次试验用种。1995—1996年试验按表2-1中配方1、5进行。

(2)试验方法

①组织分离试验:1994年6月21日,取瓶栽获得子实体(A1)和野生子实体(A2),用0.1%升汞消毒后用无菌水洗净,于柄、髓、褶三部位进行组织分离,接于母种培养基①和②上,置人工气候箱21℃±0.5℃培养观察,各做5支试管。

②薄膜棚内出菇试验:1994年10月24日在料袋上打孔接种,暗光培养,至1995年4月底袋壁上有瘤点出现,表明达到生理成熟,于薄膜棚内挖坑埋棒,上覆2~3厘米厚的荔枝基壤土,棚顶遮两层黑纱,达到“六阴四阳”荫蔽度。观察记录环境温、湿度及产量。

③室外大田出菇试验:1995年11月20日接种,暗光培养至次年4月,子实体分化时作进一步适应大田环境出菇试验。

(3)试验用地处理 选通风、排水良好的壤土荔枝基,起宽60厘米,长不限的畦,于畦上挖深25厘米左右坑,撒一薄层石灰于坑底,浇透水驱虫灭菌。脱袋后放于坑底,间隙2~3厘米用覆土材料压实,覆土厚8~10厘米,保持土壤湿润,畦上建拱棚遮黑纱。

覆土材料制备。取肥沃菜园土加草木灰4%,磷肥2%,石灰5%,浇水拌匀,喷1000倍敌敌畏覆膜堆闷过夜,杀灭虫卵杂菌后使用。

(4)出菇管理 观察首次现蕾时间,逐次收获时记录日期、产量、温度、湿度、生长状况等。在每潮菇大量菇蕾出现时,喷施0.1%硫酸二氢钾和葡萄糖混合液。每潮菇收完后,清理畦面菇脚、死菇,结合除草、松土、培土,并撒一薄层石灰于试验区走道和周围防杂灭菌,薄施一次粪水。

4.结果与分析

(1)组织分离试验情况

①A1菌株的分离培养效应:从表2-2可知,A1菌株的柄、髓、褶三个部位均能在PDA培养基上正常生长,添加白蚁巢液能促进菌丝萌发生长,使菌丝提早1~2天满管,而在菌丝密度、颜色、分布、形状和抗逆性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说明该菌株对白蚁巢依赖性不强。在三个组织部位中,以菌褶分离培养的菌丝长得最好,菌丝浓密,洁白,壮旺,呈羽毛状,生长旺盛,柄部次之,髓部再次之。1975年广本一由报道,用子实层(即菌褶)作分离材料成功率最高,这是因为幼嫩菌褶常有菌幕保护,避免了外界带来的污染等干扰。所以鸡菌的组织分离以菌褶为材料最佳。

②A2菌株的分离培养效应:A2菌株分离培养结果见表2-2。各个部位均不能在PDA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分离于B1上的各组织部位均或多或少地较快发生了污染,而分离于B2上的各组织部位则表现出较强的抗逆能力,比前者延迟4~6天后才发生污染。1995年6—7月实验人员又重复该项试验,结果与前次相同。上述结果说明,白蚁巢能帮助鸡菌抵御不良环境,提高抗逆性。

表2-2 鸡菌驯化试验结果

(2)袋栽试验结果

①薄膜棚内出菇试验情况:薄膜棚内鸡菌出菇情况见表2-3。由表2-3可知,鸡菌能在较宽的温湿度范围出菇,出菇期长达4个月左右,生物效率较高,达66%~68%。其中配方4比配方3提早约10天出菇,生物效率配方4也稍高于配方3。配方2前期出菇快而多,后期产量下降,呈越降越快之势。配方1虽然出菇延迟,但产量稳定而持久。所以白蚁巢浸出液有促进鸡菌早生快发的作用,使出菇提早明显。但不管有无白蚁巢浸出液,鸡菌都能将原料转化为几乎等量的子实体,故两者的生物效率差异不明显。

上述结果表明,白蚁巢浸出液只对鸡菌的出菇期及其过程有影响,而对鸡菌的生物效率几乎没影响。

表2-3 薄膜棚内鸡菌出菇情况

②大田出菇试验情况:鸡菌适应大田环境出菇结果见表2-4。从表2-4可知,在加强出菇管理的情况下,鸡菌也能在大田环境顺利出菇,且适应碳/氮比的范围较宽。但在菌丝满棒、子实体分化、现蕾等几个关键时期,碳/氮比偏高的配方1比碳/氮比偏低的配方5明显提早,生物效率也显著提高。配方1所用原料价廉易得,成本低,效益高。而配方5所用原料较昂贵,且出菇慢、产量低,故效益差。据报道,在白蚁巢的结构成分中,通常具有较高的碳/氮比。1993—1994年我们在室内瓶栽试验中也发现,本试验鸡菌在碳/氮比偏高的培养料中生长较好。上述结果表明,大田栽培鸡菌,用碳/氮比偏高的培养料,能早出菇、多出菇、成本低、效益高。

表2-4 大田环境鸡菌出菇情况

5.小结与讨论

(1)白蚁巢能促进菌丝生长,对鸡菌出菇和产量有利。前人研究认为,鸡菌与白蚁巢共生,但至少本试验菌株就不必与白蚁巢共生,因为在无白蚁巢的情况下,菌丝也能正常生长,顺利出菇。故笔者认为并非所有的鸡菌都与白蚁巢共生,与白蚁巢非共生的鸡菌易于驯化栽培成功。

(2)通过添加白蚁巢,控制培养料碳/氮比,加强出菇管理等手段,可使鸡菌出菇提早,产量提高。

(3)本试验品种单一,至于其他品种的栽培情况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