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驯化栽培法

(一)四川驯化栽培法

据四川省长宁楠竹研究所赖井平(1993)报道,鸡菌抗杂菌能力强,能在6~9月的高温季节出菇,生物效率较高,有很好的开发价值。现将有关驯化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环境条件

菌的生长发育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因子

①森林植物:鸡菌以分解植物残体取得营养成分而生存。鸡菌的自然发生地主要是在针阔林地上,特别是年久的老林区及年久失修的宅基地周围和乱坟堆中,这些地方具有大量腐烂的植物残体,为鸡菌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碳源、氮源和各种微量元素。

②白蚁:在自然条件下,鸡菌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白蚁。白蚁一方面传播鸡菌的担孢子,取食鸡菌的菌丝体;另一方面鸡菌菌丝体的生长发育需要白蚁的分泌物,离开了白蚁的分泌物鸡菌丝难以生存。

(2)非生物因素

①温度:是鸡菌生长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它直接影响菌体的生长发育。鸡菌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原基分化的温度范围为12℃~24℃,以16℃~20℃最适,低于8℃和高于30℃几乎停止生长甚至死亡。根据试验表明:子实体形成的日均温以25℃~30℃、日温差5℃最适,高达35℃子实体仍能照样正常发育。

②水分:水分是鸡菌生命活动的基础条件,包括培养料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两部分。

A.培养料含水量:对比试验表明,菌丝生长以60%~70%较适,尤以65%最佳;不仅表现在菌丝生长速度快,而且粗壮、洁白;子实体形成含水量在70%~75%最适,从接种到出菇只需50~55天。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亦与培养料含水量有关,培养料含水量充足,子实体生长健壮,发育快,培养料含水量不足生长慢,细弱,甚至不能长大。

B.空气相对湿度:在菌丝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以80%左右为宜。在子实体形成初期需较高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左右,低于80%菇蕾不易形成;子实体生长阶段则可降至85%,这样有利菇体正常发育。开伞时,则需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上。

③酸碱度:培养基质的酸碱度直接影响着菌体分泌的酶的活性、营养物质的吸收、呼吸代谢等生理活动。试验表明,鸡菌要在较酸的环境中生长,以pH4~5生长良好,其最适的pH为4.5,表现为菌丝生长最快,浓密粗壮。

④空气:基质紧的菌丝浓密、洁白、料团致密;松的菌丝纤细,松散,气生菌丝多。用覆土20厘米、15厘米、10厘米、5厘米和不覆土作比较表明,均长出了子实体,但不覆土的仅似野生状态的假根,无菌伞,纤细;覆土的子实体较正常,在20厘米以下覆土越深菇体越大,但出菇时间随着土层的增厚而延长。因此可以认为鸡菌菇蕾的形成和子实体的发育对氧气的要求不很严格,而适量的二氧化碳反而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但在子实体开伞时则需要充足的氧气。

⑤光照:鸡菌对光照的反应强烈,强光和直射光无论在孢子萌发、菌丝生长阶段,还是对原基分化、菇蕾形成、子实体生长发育都是不利的。在有散射光的条件下亦能分化形成子实体,但多数是有柄无伞的畸形菇。在子实体开伞时则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⑥杀菌剂:根据试验,鸡菌对常用的杀菌剂如多菌灵、托布津等反应不敏感,可以在培养料中适量添加以利灭菌消毒。

2.驯化栽培方法

(1)种菇来源 1989年8月在长宁县蜀南竹海林区的一乱坟堆中偶然发现三朵菇,采集后经初步鉴定为鸡菌。以后几天内又发现周围有同样的菇体长出,在沿菇脚假根向下挖至土层深120厘米处得一大菌圃(蚁巢),尚有白蚁活动,面积约50平方厘米。将蚁巢连同白蚁、菇体带回作分离材料,经分离培养,而获得了鸡菌母种。

(2)菌种培养基配方

①母种培养基

A.PDA培养基。

B.马铃薯综合培养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碳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琼脂22克,水1000毫升。

C.马铃薯松针煮汁培养基:马铃薯200克,鲜松针20克,葡萄糖20克,蛋白胨6克,硫酸镁1.5克,碳酸二氢钾2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D.马铃薯蚁巢煮汁培养基:马铃薯200克,蚁巢2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E.鸡菌分离培养基:葡萄糖250克,牛肉膏100克,碳酸二氢钾2克,硫酸镁2克,硫酸铁2克,氯化钠(食盐)25克,丙氨酸2克,谷氨酸2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经试验C、D、E号培养基接种后于18℃±1℃下培养12~13天,菌丝生长满管,且菌丝细密,匍匐型,粗壮,洁白。

②原种培养基

A.阔叶木屑78%,麸皮20%,蔗糖1%,石膏1%,料水比1∶1.2。

B.木屑48%,麸皮25%,蚁巢土25%,石膏1%,糖1%,水适量。

按常规配制后接入A、B号母种培养基培养,在18℃±1℃恒温下培养,经60~63天培养,A菌丝生长不良,B号培养基菌丝长满瓶,且菌丝浓密健壮。试验结果表明:鸡菌的生长离不开白蚁的分泌物。

(3)菌种保存 鸡菌菌种因其在低于8℃的条件下停止生长甚至死亡,故不适合低温保存,多采用常温保存。具体方法如下。

按原种配方B,常规消毒后接入母种,待菌种向下吃料至4~5厘米时,可用牛皮纸包好塞上棉塞,套上干净纸袋置阴暗处保存。此法可保存菌种5~8个月。

(4)驯化结果 从采集到驯化成功,是分离后在斜面及原种瓶内完成的,原种满瓶由于未扩接,从瓶里长出一根同鸡菌假根一样的纤细褐色菌柄,长32厘米,具鸡菌香味,同采回室内菌圃上的原基长出的假根完全一致,无菌盖。但真正获得健全鸡菌子实体,是1990年3月制作的栽培袋,5月20日植入土中,7月11日发现已长出一朵菌盖直径12.3厘米,菌柄长15厘米的子实体,与野生鸡菌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