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仿生态栽培法
现有羊肚菌栽培主要采取熟料袋栽或床栽,能否像竹荪一样采用生料野外栽培?经各地探索与攻关,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吉林省蛟河市白山真菌研究所王绍余,近年来在黑脉羊肚菌生长适合的环境场所,把室内培养生理成熟的菌袋排放于整理好的畦床上进行覆土培育,长出黑脉羊肚菌子实体。现将野外仿生态生料栽培方法介绍如下。
1.菌种分离
采集野生尖顶羊肚菌,取菌柄切成4厘米小段,用无菌水冲洗30分钟后,置于75%的酒精中消毒20~30分钟,再用0.1%的氯化汞溶液处理5分钟,最后用无菌水连续冲洗5次。将菌柄纵切,挑取中间0.2厘米×0.2厘米的组织小块,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在28℃下培养6~8天菌丝长满试管斜面。
2.菌种分离培养基
马铃薯20%,葡萄糖2%,磷酸二氢钾0.005%,硫酸镁0.003%,维生素B110毫克,制成试管斜面母种培养基。
3.栽培培养料
玉米芯(粉碎)15%,麦麸80%,磷肥1%,石膏1%,白糖1%,草木灰2%,料水比1∶1.3(含水量60%左右),pH自然。
4.选地挖坑
在海拔1100米的稀疏林下及林缘选地,山势从东向西,以栎类、桦树林为主。土质为黄砂石土,pH7.5,年均降水量860毫米,年平均气温13.2℃,年无霜期230天左右。11月初在林下及林缘边平缓的半阴半阳、土质疏松潮湿、排水性好的坡地,挖20~25厘米深的栽培坑。
5.铺料播种
栽培时先用水将坑底浇湿,在湿土上铺一层培养料,压平后铺料厚4~5厘米。菌种按每平方米2袋(12厘米×28厘米的袋)计算,播种时将菌种掰成2~3厘米大小的菌块,均匀地撒在料上,并覆盖薄薄的一层细腐殖土。然后铺第二层料,压平后仍以同法播种,并覆盖3~5厘米厚的疏松腐殖土,再盖一层阔叶树叶,并在其上适当洒些水,以保湿、保温。在树叶上搭盖一些树枝或刺条,以防人、畜践踏或树叶被风吹掉。
6.出菇管理
羊肚菌是喜湿的菌类,整个生长过程中保湿十分重要。早春遇干旱时,要适时浇水。早春遇4℃以下寒冷或16℃以上温热时,会影响子实体的发育。因此,气温低时要覆盖稻草、麦秸或玉米秸等保温;气温高时要掀开覆盖物,加强通风换气。
羊肚菌是变温结实性菌类,早春3—4月份让阳光照射,可适当提高地温。白天用塑料薄膜搭盖保温增温,夜间掀开覆盖物降温,造成4℃~16℃的温差刺激,以便形成子实体。
长菇期要注意防冻害。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将造成原基全部冻化。而子实体形成后,要注意遮阴,防止太阳直射子实体。
7.采收
人工栽培羊肚菌,从覆土到子实体发生直至采收,通常为20~30天,气温偏低,子实体发生时间延迟,菇体发育相对缓慢。
(1)成熟标志 羊肚菌子实体出土后7~10天就能成熟。一般长到七八成熟时采收。基本标志是整个菇体分化完整,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或褐黄色,菌盖饱满,盖面沟纹明显,菌柄长轴与菌盖相连,此时就要采摘。开采时间,一般在上午9~12时。
(2)采收方法 采收时手指捏住菌柄基部,轻轻拔起,放入竹筐中,筐底铺放卫生纸或茅草,顺序排叠,轻取轻放,防止菇体破碎,影响产品外观和降低等级。
8.鲜菇加工
在市场上鲜羊肚菌很受欢迎,但我国目前由于产量有限,尚无法保鲜应市,随着产业发展鲜菇上市必然发展起来。
保鲜加工方法:用小刀削净菌柄基部杂质,排放在网纱筛上去湿,然后采用泡沫塑料盒排叠。每盒装100克、150克、200克,用透明保鲜膜覆盖包装。成品置于5℃保鲜橱展销。
9.干制加工
采收后的羊肚菌应及时进行干制,否则就会发生菌蛆、线虫。晒干或烘干,晒干时将羊肚菌单个排放于晒帘上置阳光下,2~3天即可晒干;若用烘干机,将羊肚菌摊放于烘筛上烘烤1~2小时即可干燥,取出分级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在干燥和包装过程中,不要弄破菌帽,必须保持菇体完整,否则将降低商品价值。
10.分级标准
(1)一级品 宝塔形,尖顶,深灰色,全干,无杂质,无损伤,无破烂,无虫蛀,无霉变,无异味,香气浓,朵形完整,肉厚,柄长1厘米以内(剪脚),菌帽直径2厘米以上。
(2)二级品 尖顶,深灰色,全干,无杂质,无损伤,无破烂,无虫蛀,无霉变,无异味,香味浓,朵形完整,肉厚,柄长1厘米以内(剪脚),菌帽直径1厘米以上。
(3)三级品 全干,无杂质,有损伤,无破烂,无虫蛀,无霉变,无异味,香味浓,朵形基本完整,肉稍薄,柄较长,无泥脚,菌帽直径1厘米以下。
(4)级外品 全干,无杂质,朵形破烂不完整,无虫蛀,无霉变,无泥脚,无异味,有香味,肉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