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仿野生栽培法
1.栽培季节
根据鸡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制袋季节为当地气温在12℃~14℃时,提前三个月生产母种和原种。在蜀南竹海地区3—4月份气温在12℃~18℃,是鸡
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此时接种不需加温,成功率高,待40~50天满袋气温回升,可植入土中,很快就能长出第一批菇,并可延续采收到当年秋季的9—10月份。在此期间白蚁活动旺盛,但无害处,它在取食菌丝的同时,又分泌一些有利菌丝生长的物质,促使菌丝的旺盛生长以获得高产。
2.栽培袋的制作
(1)培养料配方
①阔叶木屑78%,麸皮20%,蔗糖1%,石膏1%,蚁巢浸出液与料比1.2∶1。
②阔叶木屑50%,麸皮25%,蚁巢25%;另加蔗糖1.5%,石膏1%,自来水适量。
(2)拌料装袋 按上述配方常规拌料,并闷2~4小时,装入17厘米×35厘米的聚丙烯或15厘米×35厘米的聚乙烯袋内,可用套圈加棉塞或打洞贴胶布等方式封口。
(3)灭菌、接种、培养 装好袋后置消毒锅内灭菌,高压力下保持2小时(适用于聚丙烯袋),常压当温度达98℃~100℃时保持8~10小时。出锅后置洁净的接种室内冷却,待料温下降到25℃时按无菌操作要求接种,接种量宜稍多些,一般每瓶原种可接20~30个料袋,这样发菌快,污染率低。接好种的菌袋置洁净、黑暗的培养室内培养,培养室温度控制在16℃~20℃,经过40~50天的培养,菌丝即可满袋;继续培养,袋壁上会出现许多珊瑚状瘤点,说明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4—6月份即可进行埋袋栽培。
3.栽培管理
(1)场地选择 栽培宜选择南北朝向,地势平整、土壤肥沃、酸性的菜园地,房前屋后或庭院内作场地,先整理成80~100厘米宽的畦,长度视场地而定,扒出表土做成15厘米的凹畦。因鸡菌喜酸性环境,故畦底不宜撒石灰粉消毒,可撒适量的多菌灵或托布津。在畦四周挖好排水沟。
(2)出菇方法 先将发好菌的袋子脱去薄膜,然后整齐地排放在畦内,覆20厘米厚经太阳暴晒过的菜园土或林地土,土壤以肥沃但不板结为佳,使畦地高出地面15厘米呈凸畦。最后盖上废报纸或竹叶、松针等,以利保湿遮阴。
(3)管理要求 播种后的管理工作重点是保湿、控温、防治病虫害。由于鸡菌出菇季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低,因此要注意降温保湿,这是获得高产的关键。同时在出菇季节应向场地四周喷水,拉大昼夜间的温差,以提高菇体质量。
(4)病虫害防治 由于鸡菌的出菇季节是6—10月份,气温较高,病虫害易发生,尤易发生虫害。主要害虫是蛞蝓,该虫对鸡
菌的盖、柄、褶均喜咬食,不仅使品质下降,还影响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导致菇体死亡。要经常注意检查,当发现少量危害时,可用镊子夹起集中杀灭。危害严重时,在栽培场地四周及畦沟喷洒百虫灵或杀虫粉。播种后很快就会招来白蚁危害菌丝体,因白蚁同时又分泌一些有利于菌丝体增生的分泌物,对鸡
菌的出菇影响不大,可不必防治。一般经过4~6个月的管理,其生物效率在50%~80%,管理得当,在次年还能再出一部分菇。
4.采收与加工
(1)采收 当鸡菌的菌盖将要伸直、尚未开裂时即可采收。采摘时用手握柄基部,用小刀沿膨大的柄下沿削断,向上拔起即可,细长的假根可留于土中。然后洗尽泥土便可出售或加工。
(2)加工 采收的鸡菌除鲜销外也可干制或盐渍。将清理干净的鲜菇按个体大小分别晒干,亦可将柄和盖剪开晒至将要干时再用木炭或电热加温至55℃~60℃烘干。若需盐渍保存,可将鲜菇放入冷却盐水中浸泡20分钟,捞起后按每100千克鲜菇加24千克盐的比例装缸,装一层菇撒一层盐,装满后灌冷盐水至缸面。再按每100千克菇加100克柠檬酸,浸泡7天后翻缸一次,经过14天即可分装。在腌制过程中,用手指蘸盐水,略干后指上有一层盐霜为宜,然后装桶待销或外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