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及其防治

(二)病害及其防治

1.病害种类

(1)褐斑病 又称干泡病、轮枝霉病。

病原菌为菌生轮枝霉和蘑菇轮枝霉。该病主要感染子实体,初期在菌盖上产生肉桂色褐斑,以后斑点逐渐扩大并产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灰色,充满轮枝霉分生孢子。菇蕾受害后,不能分化形成菌柄和菌盖,造成畸形菇(图1-3)。

图1-3 褐斑病(轮枝霉病)

该病原菌的孢子常黏成一堆,通过昆虫、螨类传播,人工操作和工具也是传播途径。但病原菌主要由培养料作为初次侵染源。出菇环境通风不良和高温多诱发此病。

(2)疣孢霉病 又称褐腐病、白腐病、湿泡病等,多危害鸡腿蘑、蘑菇、草菇、平菇等。病原菌为疣孢霉。受感染部位为子实体,不危害菌丝体。子实体受到轻度感染时,菇柄肿大成泡状畸形,故又称湿泡病。早期感染,无法形成菌柄和菌盖,而形成不规则的小菌块组织,表面变褐色,并渗褐色的汁液而腐烂,散发恶臭气味。子实体生长后期受害,菌柄或菌盖上产生褐色病斑(图1-4)。

图1-4 疣孢霉病

该病多因人为操作过程和通过工具传播,使子实体感染。一般在出菇期湿度大、通风不良时发病严重。

(3)叉状炭角菌 是近年新出现,而又危害鸡腿蘑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原真菌。其病原物为叉状炭角菌。叉状炭角菌主要存在于自然界土壤、杂草及空气中,通过产生子囊孢子,随栽培原料、覆土材料及空气等,侵入鸡腿蘑菇房和菇床上。刚出土的叉状炭角菌子实体,外部浅褐色,内部白色;成熟后形成灰褐色至黑色的子座。

该病多发生于春、秋季,主要存在于覆土层上,一旦被叉状炭角菌感染,菇床上会产生鸡爪菇,使鸡腿蘑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4)瘤状菇 瘤状菇子实体白色,表面有的圆整,多为瘤状,单生或多个连生在一起,贴生于土面上。也着生于鸡腿蘑子实体原基上部,使原基生长严重受损。瘤状菇多发于盛夏期,山洞、人防地道菇房为多发区,土壤霉菌为其病原诱导物。高温、高湿,栽培场地通风不良,当鸡腿蘑菌丝扭结成子实体原基时,土壤中的霉菌菌丝会刺激子实体,引起子实体变态生长,形成瘤状菇。人防地道、山洞等栽培场所要定期进行消毒;覆土要拌入1%~2%的石灰粉,喷洒敌敌畏等杀虫剂和2%~5%福尔马林溶液,塑料薄膜覆盖土堆,经密闭堆闷、熏蒸24~48小时,揭膜散气后备用。通过抓好以上两项管理,能有效地降低瘤状菇的发生率,还能防止鸡爪菇的产生。

2.防治措施

(1)对出菇室、床架等出菇环境进行严格消毒,保持环境卫生,防止菇蝇、螨类等发生。

(2)工具在使用前用福尔马林消毒。

(3)菇房应加强经常性通风换气,防止湿度过大。

(4)覆土应认真暴晒、喷药熏蒸、堆闷。

(5)推广熟料或发酵料栽培。

(6)人防地道、山洞及地下菇房等栽培场所,要定期在内外空间、地面喷洒多菌灵、来苏水或新洁尔灭等药剂消毒。

(7)栽培过程中发病,应立即停止喷水,加强通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温度降至15℃以下。在病区喷1%~2%的甲醛溶液,或1∶500多菌灵灭菌。

(8)发病严重的菇房、棚室,应及时销毁病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