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供给情况分析
1.电视剧产量和资源使用情况分析
从供应数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电视剧产量第一大国,2012年是其产能的最高峰,达到506部,17 700集,但是市场消化能力不足带来的库存积压、资源浪费问题不容小觑。虽然在市场自主调节和政策引导下,近几年来电视剧产量小幅度下降,但平均每年仍保持在1.5万集以上,而且从电视剧的集数变化来看,40集以上的中长篇电视剧数量大幅增长,2018年60集以上的电视剧就有10部,由此带来的电视剧剧情“注水”、节奏拖沓现象变得普遍(见图1.11)。2017年热播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起初因颠覆性的人物形象刻画和颇具张力的剧情安排走热,然而主创为了给其第二部《虎啸龙吟》留有发挥余地而导致剧集后半部分叙事寡淡,恰好说明了电视剧通过压缩艺术表现力来提升体量的做法值得商榷。2019年播出的电视剧中,21~40集为电视剧主要播出集数,无超过80集的电视剧,显示出政策调控的后续效果。

图1.9 不同年龄段观众喜欢的电视剧类型占比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CSM

图1.10 观众最喜欢的网络自制剧类型占比
数据来源:艺恩咨询

图1.11 2006—2019年我国电视剧产量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电视/网络剧产业报告2020》
与此同时,近十年来电视剧的播出份额一直徘徊在26.5%左右,更为严峻的是电视剧的资源使用率在2010年达到最低,为12%,之后虽有小幅度回升,但在2014年之后又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一方面表明电视剧生产触到需求的天花板,市场容量趋近饱和;另一方面说明真正具有文化价值和市场认可度的高质量电视剧依旧匮乏(见图1.12)。

图1.12 2006—2016年我国电视剧播出份额和资源使用率情况
数据来源:CSM
2.电视剧题材类型分布情况
近两年来国产电视剧在IP改编和资本主宰的产业环境中出现了野蛮增长的趋势,迷信于流量明星和IP经济的发展模式导致电视剧类型和题材集中扎堆,风格美学千篇一律,现实架空问题突出,严重违背了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市场准则。通过对2015—2018年电视剧类型和题材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都市题材、军事革命题材、传奇题材电视剧占据了整个产业的70%左右,直接后果就是工业复制下的电视剧美学使观众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和价值失范问题(见图1.13和1.14)。

图1.13 2015和2016年国产电视剧题材分布情况(单位:%,计算数字四舍五入,下同)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图1.14 2017和2018年收视率TOP30电视剧题材分布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9》
比如,继2012年《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之后,都市/爱情题材电视剧在取得一定市场反响后又重新占据荧屏,紧接着《欢乐颂》《漂洋过海来看你》《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我的前半生》《温暖的弦》等席卷而来,成为电视剧题材的霸屏样式,其故事背景、人物设定、情感发展都带有一定的重复属性;同样自2015年《花千骨》开启玄幻题材后,以网络小说或游戏改编的《青云志》《幻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蜜沉沉烬如霜》等如法炮制,由此带来的收视反应却不尽如人意,口碑持续走低,人物造型、宏大叙事、虚构世界的讲述机制也成为此类电视剧的表现常态。总而言之,抛开承担价值引导和历史记忆的革命历史等主旋律题材电视剧不说,国产电视剧在类型开发的道路上仍欠缺较强的自觉意识,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视剧在内容生产和产品传播层面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革新,创新内容与创意人才也将成为电视剧领域未来必须深耕的方向。
3.生产制作机构情况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电视剧政策环境变得逐渐宽松,我国电视剧市场化运作模式渐趋成熟,生产机构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竞争激烈。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从2008年到2018年,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数量呈现爆发性增长,2018年达到18 728家,市场主体体量足够庞大,但取得“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的机构数量由之前的130家左右降到113家,2019年再减少40家,仅剩73家机构,可见真正具有影响力的电视剧公司仍在少数(见图1.15)。
与此同时,规模化的生产能力是获得电视剧制作领域话题权的重要保证,因此具有绝对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不仅要能够承担提升电视剧内容和收视份额的重要责任,同时它们也应该在广告、发行、包装、衍生等中下游领域,以及游戏、动漫、电影等临近行业具有综合实力。而通过对电视剧播出集数前十的影视公司及其占据TOP50收视榜的电视剧集数进行分析发现,其中仅华策影视以超过1 000集左右的产能占据榜首,其余几家头部公司产能均在200~500集之间,同时华策影视目前拥有包括克顿传媒、剧酷在内的8家子公司,综合实力强劲,2018年参与出品的剧集达13部,包括《创业时代》《甜蜜暴击》《奔腾岁月》《橙红年代》《天盛长歌》《最亲爱的你》等,并承包了30%以上的“爆款”剧集,成为最具实力的市场主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出品《欢乐颂》的山影集团、出品《琅琊榜》的正午阳光、出品《小别离》的柠萌影业成为少数崛起的几个影视公司,而且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排名靠前的电视剧生产公司剧集生产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前几年均低于20%,电视剧产业的集中化程度不够,真正具有精品制作能力能够进行稳定化生产和规模化运作的综合性生产公司屈指可数(见图1.16)。

图1.15 2008—2018年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的机构数量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4.播出平台分析
随着三网融合逐渐推进,数字技术全面普及以及互联网宽带资源和5G移动互联网建设不断完善,我国电视频道建设和受众覆盖规模再上新台阶。与此同时,观众对于电视节目信号接收的质量和便捷度有了更高的追求。据“2018年度美兰德中国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调查结果”,2018年近八成(56家)卫星电视频道布局高清频道,其全国累计覆盖人口达157.4亿人次,2014—2018年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91.0%,单个频道全国平均覆盖人口为2.7亿人。2018年全国覆盖人口超过2亿人的高清卫星电视频道达35家,超过总量的六成,数字高清画质的观看体验成为大势所趋(见图1.17)。

图1.16 电视剧播出集数排名前十的影视公司及TOP50收视榜集数
数据来源:2016年33卫视台黄金档剧场首轮电视剧播出集数

图1.17 1999—2018年全国各类卫星电视频道覆盖情况
数据来源:美兰德中国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调查数据库
从我国电视传播平台的结构分布情况来看,2018年我国电视覆盖传播通路仍是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规模最大,以超过一半的收视比例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以直播卫星数字电视、IPTV、OTT TV为主的新型覆盖通路五年内取得了快速发展,占据着70%以上的收视份额,形成了电视交互高清传播通路的新格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电视剧观众群回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频道资源过剩和受众群体覆盖高度重复的情况下,电视剧集收视频道占比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见图1.18)。

图1.18 2015—2018年IPTV、OTT TV用户规模和各类通路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CMMR
2018年,收视TOP30剧目主要集中在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湖南卫视等卫视频道,可见在资金投入、频道建设和观众黏性上,我国卫视频道结构明显欠缺优化,提升市场竞争活力和传播平台自身创新源动力成为各大卫视和频道的关键生存之道(见图1.19)。2019年,五大头部卫视在剧集上新方面总体保持稳定,台网联动成为首选,台网同步剧90部,先台后网4部,先网后台8部,地方台先行播出剧25部,重播剧1部(2018年推出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2019年在中央电视台八套重播)。《都挺好》《少年派》《小欢喜》《亲爱的,热爱的》《老酒馆》等2019年受众关注度较高的头部热门剧均采取台网同步的播出模式,双向输出触达更多人群,以提高收视率和话题度。

图1.19 2018年收视TOP30剧目卫视分布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电视/网络剧产业报告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