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贯通:大屏与跨屏

二、渠道贯通:大屏与跨屏

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的历史也是渠道发展的历史。无论是早期的雕塑,还是后来的烽火台,都反映了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媒介和渠道是很难分离的。一种渠道的实现需要依附于特定的媒介形式,因此,可以说当人们通过某种媒介进行交流时,相对应地便归属于特定的渠道。比如,人际传播的媒介便是人的嘴巴、耳朵,大众传播渠道则是广播、电视等媒介。渠道独立的意义在于,渠道可以有多远走多远,渠道延伸了我们躯体的接触范围,渠道把表达变成了一个舞台,把表演者和观众的功能分开了。在人类传播的原始时期,也就是渠道发展的第一阶段,无论是手势语还是实物传播,也不论是烟火传播还是击鼓传信,它们的目标都是想让更多的人获得信息。但是,随着人类族群的扩大与空间的不断拓展,这些传播渠道开始受限。电视体育直播的诞生便是一个案例,体育比赛的现场通常只能容纳一定数量的观众,庞大的体育馆内,位置偏远的观众根本无法看清体育台上运动员的表现。由此,出于对空间延伸与观众需求的考虑,电视体育直播事业获得了发展。实际上,这就是渠道的变化与力量。

那么,电视剧在通过电视、电脑、手机三种不同渠道进行传播时,能为电视剧的商业模式更新提供什么参考呢?实际上,渠道的不同会影响观众的观看感受与思考方式。过去,人们注重的是信息资源的整合,抱着“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的心理,只求信息量的增加,却遗漏了来源渠道对信息的影响。互联网促成了如今信息大繁荣的时代,当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最为重要的其实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对信息渠道的整合与有效判断,它直接涉及传播的层次。微博进入人们的生活后,用户可能会发现,自己眼中的世界是被意见领袖所引领和塑造的,这便是渠道的力量。渠道为王的时代并没有过去,恰恰相反,它换了一种方式向我们走来。当今世界,内容在相对萎缩,渠道却在壮大,因为世界上的内容只有那么多,而渠道在不断更新。人们被迫进入一个渠道化的生存时代,越来越依赖渠道,而非内容。比如,习惯于使用手机进行视频观看的用户,如果遇到电视独播的作品可能就会直接放弃。技术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渠道,但本质的问题是,人们究竟需要多少渠道?渠道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还是一种组合关系?当渠道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当渠道由稀缺品和奢侈品变成了日常用品的时候,渠道存在的意义变成了什么?

根据费斯克的文本理论,跨屏热播剧属于通俗文化,是生产者式的文本,是相对开放的文本,具有动态性和多义性。它吸引受众参与到文本解读中,从而创造新的意义,建构新的文本,而文本之间构成了多重互动关系,即互文性。费斯克认为互文性或文际性可从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来看待:“水平关系指的是或多或少有明显联系的初级文本之间的关系,这些文本通常是沿类别、人物或剧情的水平轴发生联系。而垂直文际性指的是一个初级文本(如一个电视节目或系列剧)和直接提到它的不同类别文本之间的关系。这些不同文本也许是次级文本,比如摄影棚的公开性、新闻特写、批评或者由观众产生的第三种文本。”[16]

这些不同文本是以信件或(更重要的是)闲聊或交谈的方式表达的。跨屏热播剧的初级文本是写在历史、网络和现实世界的大文本上的小文本,跨屏热播剧的一个个文本可以说是由历史、网络和现实世界这些大文本挪用、改写、扩展而形成的文本,相互参照,具有很强的互涉性。只有将渠道与文本内容做好分配与安排,兼顾不同渠道的主要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审美观念,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地进行内容生产与跨屏互动,才能充分发挥渠道的多元作用,创新多屏互动时代的电视剧商业模式,助力电视剧产业的发展。